形成:貝殼是外套膜的邊緣細胞所分泌的碳酸鈣所形成的,軟體動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是軟體動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邊緣的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碳酸鈣濃縮,並且使它們形成類似方解石和亞拉岡石的礦物結品。亞拉岡石的結晶形式便是真珠層,貝殼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殼層,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
長大:貝殼是來自於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長中的貝類,肉體逐漸長大,外套膜就被推著向外移,分泌物就從殼口外唇及殼軸上一直疊上去,於是貝殼類就沿著螺旋方向長大。
形成:貝殼是外套膜的邊緣細胞所分泌的碳酸鈣所形成的,軟體動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是軟體動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邊緣的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碳酸鈣濃縮,並且使它們形成類似方解石和亞拉岡石的礦物結品。亞拉岡石的結晶形式便是真珠層,貝殼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殼層,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
長大:貝殼是來自於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長中的貝類,肉體逐漸長大,外套膜就被推著向外移,分泌物就從殼口外唇及殼軸上一直疊上去,於是貝殼類就沿著螺旋方向長大。
1、蝴蝶小時候叫毛毛蟲,長大叫蝴蝶;青蛙小時候叫蝌蚪,長大了叫青蛙;蒼蠅小時候叫蛆,長大了叫蒼蠅;金龜子小時候叫蠐螬,長大了叫金龜子;蜻蜓小時候叫水蠆,長大了叫蜻蜓。
2、蝶,通稱為“蝴蝶”,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動物的統稱。全世界大約有14000多種,大部分分佈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中國有1200種。蝴蝶一般色彩鮮豔,身上有好多條紋,色彩較豐富,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8~30釐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釐米左右。蝴蝶和蛾類的主要區別是蝴蝶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蛾的觸角形狀多樣。
3、蝴蝶被歸類為鱗翅目,世界上有數以萬計的物種都歸在這類下。蝴蝶從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併為之授粉,是昆蟲演進中最後一類生物。
1、青蛙:絕大部分青蛙透過體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種青蛙進化至體內受精,部分會把受精卵排出體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動物學上特指的是黑斑側褶蛙。青蛙一向被認為是卵生動物,不過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雨林的青蛙能夠產下蝌蚪。這種青蛙是全球6000多種青蛙中唯一一種能夠“下蝌蚪”的青蛙。
2、蝴蝶: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外出以後,有些種類略事休息,就直接啃食寄主植物;有些種類(例如紅眼竹弄蝶)則先行取食卵殼,然後取食植物;更有一些種類還需取食每次蛻皮時所蛻下來的舊錶皮,例如菜粉蝶和斑緣豆粉蝶等。蝶類幼蟲的取食物件,因蟲種而各有不同,大多數幼蟲嗜食葉片;有些種類,例如花粉蝶、橙斑襟粉蝶等嗜食花蕾;還有一些種類蛀食嫩莢或幼果,例如豆莢灰蝶蛀食嫩豆莢,梔子灰蝶蛀食梔子幼果。此外在灰蝶科中,有少數種類的幼蟲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嗜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專以竹蚜為食,這種肉食性的種類在蝶類中是並不多見的益蟲。
3、取食植物葉子的幼蟲,如是第一齡的初期,常在葉背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玻璃窗樣的透明斑,以後幼蟲食葉穿孔,或自葉緣向內蠶食;隨著蟲體長大,食量也越來越大。在一株植物上蟲口密度大的時候全株被啃食一空。
4、蜜蜂:蜜蜂是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三型蜂都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成蜂)4個發育階段。蜜蜂的4個階段在形態上均不相同。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細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頭。蜂王產下的卵,稍細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內的胚胎經過3天發育孵化幼蟲。幼蟲:白色蠕蟲狀。起初呈C字形,隨著蟲體的長大,蟲體伸直,頭朝向巢房。在幼蟲期由工蜂飼餵。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前3日飼餵在蜂王漿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 蟲漿,它們就發育成工蜂。同樣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幼蟲期被不間斷地飼餵大量的蜂王漿,就將發育成蜂王。工蜂幼蟲成長到6日末,由工蜂將其巢房口封上蠟蓋。封蓋巢房內的幼蟲吐絲作繭,然後化蛹。封蓋的幼蟲和蛹統稱為封蓋子,有大部分封蓋子的巢脾叫做封蓋子脾(蛹脾)。
5、蟾蜍:蟾蜍俗名癩蛤蟆,過去在農村野生蟾蜍遍佈都是,一隻母蟾蜍每年可產卵3000~5000粒,經過人工飼養一年後,每隻蟾蜍可達75g左右。人工養殖蟾蜍採集中藥材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透過在稻田、水庫、池塘、菜園,荒地等場地養殖蟾蜍,以蟾治蟲,以蟲養蟾,即降低養殖成本,又達到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可謂一舉多得。
6、孑孓:孑孓,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由卵成長至蛹的中間階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體細長,相對頭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較為寬大,游泳時身體一屈一伸,俗稱跟頭蟲。孑孓身體細長,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遊動,以水中的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呼吸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