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就是兩塊桃木板。當時的桃符並不是過年時候才懸掛,平時就一直懸掛在大門,大體就像現在屋前的“泰山石敢當。
那時的桃木板上也寫有名字,即神荼、鬱壘,桃木辟邪也正是來自二人的相關傳說。到後世,春聯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當作了門神被人們張貼了。但以此為開端,過年的春聯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漢朝,有相關記載,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懸掛的,具有辟邪驅鬼的作用;這樣一來,桃符就和過年有了直接關係。在接下來,隨著駢體文的體裁盛行,到了隋唐時代詩歌的盛行,就有了對仗、平仄的講究。
門神、春聯的前身是桃符,又稱“桃版”。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鬱壟,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鬱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於: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鬱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春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萘、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過年家家戶戶貼對聯,但是你知道對聯的習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 ...
貼春聯的習俗由來: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 ...
1、起源: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 ...
1、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的最早雛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畫“神荼、鬱磊”兩神神像,用來驅穢辟邪,到了後來,桃符不斷規範化,演變成為用於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寬三寸的長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畫神像主 ...
1、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
2、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 ...
1、由來
春節貼春聯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從宋朝起一直在民間傳承,到了明清時期,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我們每逢過年,都會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
2、增加喜慶氛圍
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寫一幅或者買 ...
1、由來
春節貼春聯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從宋朝起一直在民間傳承,到了明清時期,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我們每逢過年,都會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
2、增加喜慶氛圍
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寫一幅或者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