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資訊社會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資訊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資訊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能源消耗少,汙染得以控制;
(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端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端存取快捷、方便的資料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
資訊社會的特徵:
1、社會生產的基本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與資訊相關工作,資訊產業飛速發展;3、傳統產業認識到資訊的重要作用,致力於內部資訊的管理特徵是資訊產業化和產業資訊化,產業資訊化是對產業的資訊進行系統化、整合化、自動化的過程,也是對管理資訊系統的規劃、構築、執行、管理過程。
資訊社會是資訊化社會的同義語。資訊社會是“資訊社會化,社會資訊化”的結果,他是“自然資訊智力化、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知識社會資訊化”的產物,社會生產要素的基本性質並沒有變化,只是把不是資訊的元素,透過數字化、編碼化、文字化、圖表化、音像化、標準化等資訊化技術處理,將其全部轉化成智力資訊,再建立資訊化管理系統,對智力資訊、資訊資源、資訊系統、資訊使用者、實施和強化資訊化管理、促進資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
特徵:資訊、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和物質、能量一起構成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經濟以資訊經濟、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勞動者的知識成為基本要求。人類生活不斷趨向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等。
資訊社會也稱資訊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資訊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
在資訊社會中,資訊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資訊化的物質基礎。
資訊社會以電子資訊科技為基礎,以資訊資源為基本發展資源,以資訊服務性產業為基本社會產業。
資訊社會:是指資訊變成社會的核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衡量資訊社會的的標準如下:
1、資訊的數量;
2、資訊的質量;
3、資訊的速度;
4、資訊的作用;
5、資訊的更新能力;
6、資訊的交流能力。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徵如下:
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
2、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發展。
3、北方戰亂頻繁,民族融合加強。
4、士族制度形成,發展和衰落。
5、科技發展,佛教盛行。
6、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 ...
1、政府資訊公開具有行政性。政府資訊具有行政性,政府資訊公開同樣具有行政性。
2、政府資訊公開具有權利性。資訊公開是以公民獲得政府資訊的權利為基礎的,而不是以行政權力為基礎。
3、政府資訊公開具有例外性。並不是所有的政府資訊都是可以公開的,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政府資訊是不可予以公開的。
4、政府 ...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特點:
魏指的是三國裡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南北朝則指晉朝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統一中國南北方後,自東漢滅亡後,長達 ...
資訊素養是資訊社會的燈塔,包括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資訊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資訊素養是其中一個方面,它涉及資訊的意識、資訊的能力和資訊的應用。
資訊,指音訊、訊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物件,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透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資訊來區別不 ...
會計資訊質量特徵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資訊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資訊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徵,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994年頒佈的ISO8402-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中有關質量的定義, ...
1、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透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每年5月17日都要開展紀念活動。
2、2006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