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風俗之衣、食、住、行
赤峰風俗之衣、食、住、行
衣 舊時牧區蒙古族男人多穿長袍,這是由於北方嚴寒,遊牧無定居,長袍穿上為衣,脫下為被,騎乘護膝,方便適用。清代後,官宦知識家庭婦女多穿"旗袍",普通勞動婦女亦穿長衫,但不緊腰開歧;中老年婦女長衫藍白色居多,寬鬆肥大,以適應拾糞、擠奶、熬茶之操作便當。男女長衫都束腰。腰帶多為絲綢或成幅紅綠幅布,漢族體面人家民國以前男人均是長袍馬褂,留頭束髮。民國時期,男人以中山裝居多 ; 勞動人民則短衣短褲。婦女也是由穿旗袍向西服便裝發展,到了30年代,城市姑娘則有一部分人穿裙子。回族、滿族、朝鮮族衣著改變不大,有些改變也是受漢族,特別是城市進步青年穿著影響。赤峰地區服飾改變比較大的是"改革開放"以後,"西裝革履"幾乎普及,一是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富裕了,再是時代前進發展,衣著也隨之改變。
食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如肉食品、奶食品依然沒有改變。肉食品花樣較清代及民國前要更為豐富。如全羊宴,舊時只是宮廷或王公之家遇有重大節日或迎接貴賓可擺全羊宴,現在為了地區開放或商貿聯絡,擺全羊宴成了常事,奶食品也成了招待上客佳品,市及旗縣各個賓館、飯店,早點幾乎是奶食品當家,再配以各種糕點、果品、乳酪,已成了我國北方早點餐桌上一大亮點。
赤峰地區舊時農村飲食以小米、高粱、玉米、蕎麵、莜麵、豆類為主食,一日三餐、忙時二幹一稀,閒時二稀一干,很少吃到細糧。但西北部的克什克騰旗、林西縣地區寒冷,多種植小麥、莜麥,那裡的農民又以莜麵為主食。遇到荒年,則以糠菜、樹皮代之。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了,飲食結構有了較大改變。城鎮以細糧為主;農村牧區常吃的有饅頭、烙餅、水餃、麵條、大小米飯、煎餅、豆包、飠合飠各、烙糕、散壯、粘糕等。城鄉食用的蔬菜有蔥、蒜、茄子、西紅柿、黃瓜、青椒、白菜、甘蘭、韭菜等。因大棚的發展,冬夏都吃到各樣鮮菜。在農村傳統鹹菜還不減當年,莖、葉、疙疸、羅卜都可醃製,生食、切條、熬、煮、燉、炒皆可,尤其用老磁缸醃製的芥菜疙疸,在一些鄉村農牧民中迄今冬夏都是不可缺少的下飯傳統菜。
住 由於蒙古族遊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的轉變,蒙古包逐漸淘汰,80年代以後看到的蒙古包,除阿旗、克旗西北部外,只是在旅遊區能見到。廣大牧民由過去住的蒙古包、崩布格,現住進脊房屋、磚瓦房以至樓房。
行 蒙古族遊牧,騎馬是蒙古民族一大特色。牧區迄今10~60歲不論男女外出、串親、放牧都騎馬。牧民另一行具是勒勒車,走敖特爾(牧場)、搬家、拉水、拉運東西均用勒勒車。勒勒車除生產用車外,生活用的勒勒車又分為三類,其一為蓬車。車體上置一半圓棚架,冬圍毛氈,夏圍蘆蓆,此車多用接送親友、婚配嫁娶等。其二為庫房車。車上放一木櫃,櫃外面用白鐵皮加固,或圍以生牛皮,櫃內可儲存糧食、肉食、奶食等,為牧民的"遊動庫房"。其三為裝水車。如今在牧區牧民騎摩托車放牧、喝礦泉水與日俱增。
春節習俗之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2014-1-15 19: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春節習俗之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趕過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
2.土家族先民貧困,年三十日還要給富人做工,提前過年,以便同家人團圓。
3.舊時每到年關,官軍遍來驅趕百姓,土家人提前過年,吃團圓飯,以便逃生。
4.土家先輩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
中國名校之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
每一所學校都會有每所學校的校訓,每一所學校的校訓都需要每一個學生來傳承學校的精神。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從校訓開始,就能夠給人一種好與不好的校風印象。本期浙江大學,就來聊聊浙大的校訓:求是、創新。
1938年11月01日,竺可楨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並提出要以“求是”兩字為校訓。1988年 ...
愛情測試:距離之美你能否hold住(圖)
距離之美你能否hold住
獨家撰稿: 星座頻道徵稿通緝令
我們不評論交通工具和相關收費問題,不理會《雙城生活》兩個主角裝嫩的嫌疑。但就"距離產生美"這個話題,作者王麗萍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心裡都有雙城,人生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路途。”也許雙城生活正是你現在的生活方式,也許 ...
安徽的人文風俗之———節日風俗
農曆
又稱陰曆、夏曆或古歷。相傳中國的歷法始創於夏朝,《尚書·大傳》稱“夏以十三月為正”,即每年定l2個月,至第13個月時轉為新一年的正月,至漢代時統一使用這種曆法,因而稱之為“夏曆”。夏曆極為重視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作物生產與生長的關係,故其別稱為“農曆”。夏曆主要是對照月亮(太陰)繞地球環行 ...
四川中秋殺鴨子、吃麻餅、點橘燈
四川中秋殺鴨子、吃麻餅、點橘燈
除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在川西地區,煙燻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醃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燻爐中,用稻草煙燻至 ...
湖北黃梅的買賣風俗之田地買賣
湖北黃梅縣在春秋時代曾是吳、楚交界之處,如今又是鄂、贛、皖三省相鄰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產生了許多與眾不同的風俗,民間買賣習俗亦不例外。
田地買賣,對於農民而言,田地的地位遠遠超過房屋。許多有志氣的農民,往往把能夠購買田地,作為自己事業成功的重要標誌,甚至是唯一的標誌。民間俗諺中的“好兒不種爺孃田 ...
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 ...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餘。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