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出越窯青瓷,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且瓷器質量也有所提高。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
越窯出越窯青瓷,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且瓷器質量也有所提高。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
越窯出青瓷。越窯青瓷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鹼,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後期,燒製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製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髮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說來比較單純而相對穩定,變化不是太大,樣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襲兩漢舊制,顯得拙樸規整,淳厚穩重,只有西晉青瓷造形豐富,承前啟後,藝術性又特別強,設計方面做到了在實用的條件下適當注意美觀大方。總體感覺清新典雅、柔和輕巧。
越窯在浙江省。
1、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
2、1957年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次調查,發現慈溪上林湖、古上岙湖、白羊湖、杜湖(裡杜湖)及古銀錠湖(今彭東)四周古窯址120餘處。上林湖最集中,沿湖木杓灣、鰲裙山、茭白灣、黃鱔山、燕子坤、荷花心、狗頭頸山、大埠頭、陳子山、吳家溪、周家岙等,窯場密佈。燒製始於東漢,盛於唐、五代,延至宋。
3、越窯也是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晚唐時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另有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方法,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硯、執壺、瓷罌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腹的越瓷甌,風靡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