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單趙孟頫就有臨摹數幅精品流傳於世。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臨摹《清明上河圖》,且著傳與世。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單趙孟頫就有臨摹數幅精品流傳於世。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臨摹《清明上河圖》,且著傳與世。
528.7釐米。《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張擇端是北宋人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繫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優秀風俗畫。
有高府、陳府,虹橋,大宋坊,上善門,孫羊正店,水上戲臺,開封府,汴梁一夢,聊齋驚魂,水波梁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