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躲端午是什麼習俗

躲端午是什麼習俗

  1、躲端午,地方民俗,舊時流傳於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此習俗於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2、解釋: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五月、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雲:“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太陽火氣,常為毒螫…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後隨陰陽觀念傳入,“惡”又指盛陽,如《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論衡》將五月“惡”的理解或歸之於“太陽”以及陰陽術數中“盛陽”,懼畏仲夏五月“太陽”、“盛陽”。出於對入夏以後自然與生態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嘉靖隆慶志》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3、相關: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仍在部分地方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節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風乾後就成了中藥,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據說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

廣西南丹的端午習俗-遲到過端午

  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中堡苗族鄉的苗族同胞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苗族端午佳節。每年這個時候,苗胞們都輪流走村串寨,共同分享香噴噴的粽粑。

  眾所周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但鮮為人知的是,南丹縣中堡苗族鄉苗胞們卻不是在這一天吃粽子,因為他們的端午節不在這一天,而是農曆五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據苗族老人口口相傳,在幾百年前,苗族是弱勢群體,常被壯、漢等民族欺凌、驅逐而居無定所。最初他們的祖先也和其他民族一樣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由於其他民族的偏見、歧視,不但不讓苗族過端午節,還將他們驅趕出村。苗胞祖先們眼看農曆五月就快結束了,認為如果不搶在這個月過端午,就會不吉利,於是就偷偷商議將農曆五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定為苗族的端午節。為了不被其他民族發覺,就透過抓鬮的方式,幾個寨子輪流過一天端午節,一直過到五月三十日。隨著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其他民族也逐漸解除了對苗族的敵意,苗族的端午節逐漸形成風俗並隆重了起來。據瞭解,每年苗族端午節,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要到先過端午節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門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論來多少客人,主人家都會陪坐到天亮。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時,主人家還要給每個客人送上一掛粽粑並親自送出寨門口。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據悉,目前中堡苗族鄉共有苗族人口3768人,主要居住在中堡社群以及拉納、九立、懂託等村的14個自然屯,每年苗族的端午節都是從拉納村開始到九立村結束。談及苗族端午節,苗族老人陸才芬感慨地說,我們苗家每年在農曆五月下旬才過端午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年輕的時候每逢過端午,經常到其他苗寨串門,親朋好友也常來我家過節,雖然過去吃得簡單,但一定要有酒、有粽子。現在生活更富裕了,大家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端午節就更熱鬧了。

舊京端午習俗

  前不久,首都博物館徵集到一件繡有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的紅色兜肚。這種兒童服飾,當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見便知,這是老北京過端午節時兒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舊曆五月初五這天,老北京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各種活動外,還有很多獨特而寓意深遠又風趣的習俗。

  我國古人有稱五月為“惡月”之說。因為此時天氣轉熱,各種疾病和蚊蠅、毒蟲日漸增多,對人體威脅很大。因此人們便圍繞避邪驅災而展開了各種活動。北平俗曲端陽節雲:“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這一俗曲便概括了端午習俗。

  “蒲子艾來!”、“葫蘆花來!”、“供佛的哎桑椹來,大櫻桃來!”、“江米小棗兒的涼涼兒的大粽子來!”、“哎,買神符!”每年四月末在老北京的大街衚衕裡就出現了這種吆喝。五月初一,人們便將買來的“神符·判兒”貼在大門上。判兒指的是鍾馗,他手持寶劍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著“驅邪鎮宅”四字。門兩側掛著菖蒲和艾葉,因這兩種植物都有殺蟲作用,掛在門口以禳毒氣。下面再貼一口向下的剪紙葫蘆“倒災”。院內各屋門窗戶上貼紅色剪紙的老虎、五毒、剪子夾蠍子等。屋內牆角都遍灑雄黃酒。因雄黃酒能解蛇虺諸毒。人們還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耳鼻口和前額,大人喝雄黃酒,古書上說這樣可以“宜夏避惡”。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家家戶戶都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戴一朵朵石榴花。人們說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災。出嫁的女兒這天也回孃家。她們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桑椹、櫻桃、葫蘆、黃瓜、茄子,小辣椒等,用綵線穿成串懸在釵頭和小孩背上,說這樣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人們稱它為“長命縷”、“續命縷”也叫它“葫蘆”。頭上還戴著蝙蝠、d字等各式的“福兒”。到五月初五中午時扔到地上稱“扔災”。

  端午除了民間百姓的兒童穿五毒兜肚外,宮眷內臣也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此外還有一種繡有五毒的“避邪鞋”。除了穿的,吃的點心也有五毒圖案的人們稱它為“五毒餅”。

  端午節也是老北京人的旅遊日,這天人們紛紛帶著雄黃酒、五毒餅、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壇、金魚池遊玩。中午吃過飯再吃一枚黑桑椹,據說這樣做在夏季裡可免誤食蒼蠅之患。午後人們便離開天壇,人們把這一活動叫“避災”。


甘肅省各地端午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

福建省各地端午習俗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   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 ...

四川省各地端午習俗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   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新津等 ...

江蘇省各地端午習俗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

山西省各地端午習俗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

陝西省各地端午習俗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

舊京端午習俗

  前不久,首都博物館徵集到一件繡有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的紅色兜肚。這種兒童服飾,當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見便知,這是老北京過端午節時兒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舊曆五月初五這天,老北京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