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危機是相對與負面突發事件而言的,是指面對突發事件,特別是負面事件,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觀存在的事件或現象表達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當這些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極具彙總,其輿論影響範圍空前擴大,並給當事人造成危機感的現象。
輿情危機是相對與負面突發事件而言的,是指面對突發事件,特別是負面事件,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觀存在的事件或現象表達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當這些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極具彙總,其輿論影響範圍空前擴大,並給當事人造成危機感的現象。
輿情危機是相對與負面突發事件而言的,是指面對突發事件,特別是負面事件,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觀存在的事件或現象表達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當這些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極具彙總,其輿論影響範圍空前擴大,並給當事人造成危機感的現象。
金融危機是哪一年
金融危機發生在2008年9月15日。全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是指全球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
具體表現為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比如1930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和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早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
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
然而,2008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
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以表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
如果說上述種種現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那麼問題的根源則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拉長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
第三、美國貨幣政策推波助瀾。
所幸的是,由於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較為謹慎,因此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
但不幸的是,我國也同樣也存在若干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病因”,這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首先,雖然我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鑑於我國特殊國情,我們也許無法解決政府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問題。
但一定要繼續加強國有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實防止金融機構的過激行為,如過度放寬信貸標準和涉水國際投機活動等。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是把雙刃劍,它能夠發揮活躍交易、轉移風險的功能,也能憑藉槓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監管能力的範圍之內適時推出,切莫使其淪為投機客興風作浪的工具。
第三,貨幣政策要兼顧資產價格波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往往為了穩定預期而表示堅決執行某項政策,如反通脹等,但是貨幣政策的“偏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股市和房市價格的劇烈波動。
上世紀末的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當下的美國金融危機,都是資產價格泡沫急劇破裂惹的禍。因此,貨幣政策應兼顧資產價格波動,政府更要多管齊下消除不穩定產生的制度根源。
金融危機是什麼意思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企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其特徵是人們基於對未來經濟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國家破產,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即貨幣劇烈貶值;債務危機,即企業或國家出現系統性的債務違約;銀行危機,即由於擠兌等造成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等等。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