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七月七,還有七月節、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名稱,為我國曆史上的傳統節日。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近年來,這天又被認定為是“中國情人節”。
在我國民間,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繁星閃耀,人們舉目凝望天空,尋找銀河兩岸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期間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盼望的七夕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乞求天上的女神賜予智慧和巧藝,更是乞求美滿的姻緣,因此稱乞巧節。世間無數的未婚男女都會選擇這個晚上,等夜深人靜時,望著星空祈禱和訴說。
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 農曆七月七被稱為什麼節
七月七日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古俗在這天晚上,漢族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漢族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節還有哪些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1、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穿針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2、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3、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觀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月七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牛郎織女作為一對“鵲橋相會”的戀人,千百年來,在他們身上演繹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一代代人們的心靈;因此,七夕節也是千千萬萬女兒、姑娘寄託愛情夢想、渴望與情人相聚的節日,因此,也叫“女兒節”、“姑娘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月七日之夜,稱“七夕”,我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輸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元人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就記載道:七夕前,婦女們登上九引臺,以五彩線穿九尾針,比賽看誰先穿九個針孔。先穿好的人便得巧。
乞巧,隨著婦女們的需求不斷增加,向織女討巧的範圍也逐步擴大,有的希望自己手巧,更希望自己貌美,或找千如意郎君,或早得貴子,等等。民間有這樣一首《乞巧歌》流傳,它表達了廣大婦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七夕節來歷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搬家寓意著什麼
由於農曆七月有著鬼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有著農曆七月不宜搬家的說法。
每年農曆七月是鬼月,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是不能辦大事的月份,既然不能嫁娶,也不可以搬家。
認為在這個月裡面擺酒結婚或是搬家進宅會不 ...
七月十五是什麼節農曆七月十五是鬼節嗎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叫鬼節、七月半、吉祥月、盂蘭盆節、施孤、齋孤等。
一般認為,中元節也即為“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 ...
1、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2、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3、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 ...
財神節,中國漢族、土族等地民間祭祀財神的節日,一般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傳說此日是財帛星君生日,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財神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是財神趙公明的祭祀紀念日。中國的民間習俗是正月初五拜財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財神生日,又叫財神節,這一習俗遍及整個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南亞國家 ...
1、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2、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3、中元節有兩大習俗:1、祭祖 ...
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古代的女子們會祈求婚姻美滿,生活幸福。為此,流傳著許多浪漫有趣的傳統習俗。其中,以七月七祭拜織女為主線,形成各種祭拜活動,看看你知道多少。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吃乞巧果
...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嗎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