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複合經營Agroforest ry這一土地利用方式,在世界各國的古籍
和文獻中早已有過零星的記述,但人們對林農草複合經營的認真總結 並建立起科學體系開始於20世紀的中期。最早提出用農林複合經營 Agri 一silvicult
ure這一術語來對這一土地利用形式進行概括並在全世 界發生重要影響的是曾經擔任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和國際農林複合 經營系統委員會ICRAF的第一任主席King。
他在1968年提出了農林
複合經營概念的原始含義:在同一土地單元內將農作物與林業和畜牧業 生產結合起來它們在時間上可以是同時的,也可以是交替的,使土地 總生產力得以提高的持續性土地經營系統,論文中首次使用了術語
Agri - silvi - cuhure 。
繼而在1977年國際林農複合經營研究會 ICRAF成立時正式提出了農林複合經營Agroforest ry這一專門術語。
由於研究人員所處國家、地區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及研究目標的多樣
性,研究人員的學科背景不同,對農林複合經營的內涵和定義的認識也不一致。
目前大致可分為兩種認識,一種是比較狹義的,如澳大利亞Reid 和WilS0n
1985所認為的那樣 農林複合經營是在同一土地上農業與 林業的綜合,即在同一時期內或按次序把畜牧、農作物置於稀植的林木之 下。而國際樹、作物研究所It
CI、美國、樹作物研究所則認為 農林 複合經營是為了農業、環境保護和鄉村發展而栽植生產糧食、飼料、薪炭 和防護林等多種用途的喬木和灌木。
目的在於提高邊際土地的生產力以
及保護水土和能源。很顯然,他們把防護林,薪炭林和經濟林等都包括在 農林複合經營的範圍,而且強調提高邊際土地的生產力和保持水土。
不同組合的農林草複合經營不僅在生態學上,而且在經濟學上也
有不同的效應。
配置得好,應該收到很好的經濟效果和生態效果。所以 應該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的組合方式。
因此,可以認為農林複合經營是 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以生態經濟原理為基礎,運用現代生物和生
態工程技術,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喬木、灌木、棕櫚、竹類等與 其他栽培植物如農作物、牧草、藥用植物、經濟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 動物相結合,實行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結合,物質多級迴圈利
用的土地利用和技術系統的綜合,在林農草複合經營系統的不同組分 之間存在著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相互作用。
農林複合系統已發展成不僅是農作物和林木作為組成成分,而且包括動物生產在內的各種成分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由於這類系統組成的 物種多樣、豐富,而且彼此生長特性差異大,它們之間的互補作用也更顯 著,優越性更能發揮。起源於海南省文昌縣新橋鎮的膠-茶-雞農林複合系統建就是典型例證。
該鎮傳統的兩大產業是膠林和遠近馳名的文 昌雞。傳統養雞是農戶放養,在出售前一個月喂精飼料籠養,達到皮黃、 肉嫩、味香。但傳統農戶放養,規模不能擴大,飼料報酬也偏低。農林系統多種多樣,目前常見模式有果糧間作、林草間作、棗糧間作、桐糧間作、林藥間作等。
如河南背河窪地的輕度鹽鹼土以酥梨與小麥間 作就是一種較好的農林系統,它不僅增加了酥梨收益,果樹還起到了緩解 春季乾熱風對小麥旱害的作用。又如北京的柿糧間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又如在林地,尤其在幼林地間作各種牧草,不僅有利於水土保持,改 善土壤一植被一大氣系統的生態環境,還可為畜牧業提供青飼料,為水產 養殖業提供餌料,一舉多得。
農畜結合和農田用地、養地相結合模式農畜結合是我國傳統綜合農業和農作制度的精華。植物生產和動物生產在生態上相輔相成、相互支援,加上它們對土壤庫的補給,構成了農業生產良性迴圈的基本結構。農業和養殖業在經濟上也存在著互補關係。
林-草-牧複合系統模式是指林業、草業、牧業及其他各業的複合生態系統,其特徵是以林業為框架,發展草、農、副業,為牧業服務,該種複合經營在北部和西部地區十分普遍。下面以科爾沁沙地林-草-牧複合系統模式為例加以介紹。
林-草-牧複合系統模式是指林業、草業、牧業及其他各業的複合生 態系統,其特徵是以林業為框架,發展草、農、副業,為牧業服務,該種複合
經營在北部和西部地區十分普遍。 ...
主要是選擇對牲畜適口性好的喬灌木 樹種如沙棗、刺槐、榆樹、柳樹、楊樹、皂角,以及胡枝子、山杏、紫穗槐等。
這些樹種葉量大,含粗蛋白多,適應性強。林下則為多種草本植物。喬木 樹種往往採用平茬或頭狀作業,利用萌發的嫩枝條、葉、果等作為大牲畜 的空中飼草。 ...
林-草-牧複合系統模式的規模較大,一般為幾十公頃至幾百公頃, 建立林-草-牧複合系統模式的目的在於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提高
系統的初級和次級生產力 ...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植被的恢復和草場、牧場防護林的營造,明顯地提高了大氣環境的質量。據草場防護林的氣象效益觀測,20倍範圍內平均降低風速30% ~ 39% ;蒸發量減小10% ~ 20%、而植物蒸騰則相反,15倍範圍內平均比曠野增大8% ,最大增加23%,這表明林網內小氣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增強了植物的光 ...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內蒙古翁牛特旗 東部烏蘭敖都地區營造的防護林網是為改善天然草場、發展人工草場而
設計的。網格大小一般為500m x 500m,種植精飼料或青貯飼料,即糧食 作物玉米、大豆、高粱等,主帶距一般不超過樹高的20倍,發展果樹時 主帶距在樹高的10
~ 15倍之間。在翁牛特旗 ...
經過營造防護林,草場改良及林網內微氣候、土壤和水分條件的變化,使已退化的草場得到了恢復,牧草質量明顯提高。白音他拉地區原有植被稀疏低矮,每公頃產草量不足500kg,且以早生的隱子草、冰草、黃蒿等雜類草為主,透過引洪淤灌、土壤改良、植被型別發生質的變化,由旱生的雜類草形成大片的羊草群落,成為優質高產牧草基地 ...
由於草場防護林的建設及退化草場改良,土壤環境質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烏蘭敖都地區近千公頃天然草場在阻沙林帶的防護下經過翻耙、人工種草、增施土壤改良劑及雨季施肥、補施微肥等措施,使不斷退化的草場得到恢復。0~ 15cm層的腐殖質含量由原來的0.63%提高到1. 18%;全氮量和速效氮含量分別提高103.8%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