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思想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徵:學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習西方器物層次,學習政治制度層次,學習思想文化層次。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2、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後期設立京師同文館,標誌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知識分子;
3、以王韜、鄭觀應等為首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為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4、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主張設議會、行立憲和伸民權;
5、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勝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運動前期高舉民主科學的旗號,宣傳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反對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後期則宣傳馬克思主義。
(1) 連續性與階段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逐漸由低階向高階前進的過程,高階的心理是在低階的心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心理發展又是一個逐漸地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新質的出現,心理發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
(2) 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後順序的。
(3) 不平衡性:即使對同一個體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有所不同,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不盡相同。
(4) 個別差異性:不同個體的心理發展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順序性,但各種心理機能所能達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等因人而異。
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基本特徵:
1、人數:少數化不能普及,私塾為主,天文星算、醫學、百藝等更是限於家族秘傳。
2、階層:貴族化學習是特殊階層的特權或義務,是貴族的標誌,甚至是一種活法,甚至不是為了做官,只是表明人家是貴族,窮人基本上要麼偷學,要麼砸鍋賣鐵,要麼只能學各種手工枝術。
3、內容:禮儀為主,漢朝以後以儒 ...
1、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發展,標誌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誕生。
2、1854年甲午中日戰爭後到20世紀,“設廠自救”“實業救國”等呼聲不斷高漲,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時值一戰,帝國主義國家沒有過多幹預經濟,民族 ...
交通工具方面:中國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是舟楫,馬車和步行,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建立了輪船公司,受西方影響,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以輪船運輸業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開始了,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火車機車由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 ...
近代中國的最基本國情是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使得中國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成為半殖民地國家;西方列強的資本主義經濟入侵,使得中國不再是一個完全封建的國家,而成為半封建國家。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標誌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 ...
1、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 ...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
1、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後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 ...
中國近代民主思想產生的原由: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啟迪;
2、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危機逐步加深,先進中國人改變觀念,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之路;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4、西學的不斷傳入;
5、近代教育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