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逛林卡

逛林卡

  從布達拉宮往西走一公里,便有一座林木參天、花園錦簇的園林—羅布林卡。藏語“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這座佔地36公傾的園林建築,始建於18世紀中葉、七世達賴格桑加錯時期。據史書記載,18世紀40年代以前,這裡還是一片野羊出沒、雜草叢生的地方。那時,當政七世達賴格桑加錯在此休養治病。清朝駐藏大臣給達賴修建了一個涼亭宮,命名為烏堯頗章。1751年,七世達賴在烏堯頗章旁修建第一座宮殿,叫做格桑頗章,這便是羅布林卡的前身。後來經清帝批准,每年藏曆四月至九月,達賴在此處理政務,舉行慶典。從此,羅布林卡成為達賴的夏宮。

  羅布林卡分為宮前區、宮區和森林區三個部分。西部是幽靜的森林區。東部是金黃色剛石頂的宮殿。宮殿共有三層,一層是經堂,前面有一個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層有羅漢殿、護法殿和達賴閱經室;三層是達賴接見僧俗官員的地方。園中樹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臺池榭、林竹山石、珍禽異獸點綴其間。宮前長廊和室外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現在羅布林卡已闢為人民公園,成了藏族同胞節假日遊覽、休息和娛樂的好去處。

  逛林卡,是藏族人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一種民族習慣。這種習慣,與西藏高原和自然條件及氣候環境有關。地處高寒的西藏冬長夏短,長時間的室內生活,使人們感到悶氣。一俟春暖花開,人們便紛紛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來到拉薩城內外的林卡野宴。

  夏天的拉薩,風和日麗,空氣清新,樹茂草盛,百花齊放。老年人身穿嶄新的氆氌,足蹬藏靴,提著灌滿青稞酒和酒壺,或拎著裝滿酥油茶的熱水瓶。青年人推著堆滿大包小包的腳踏車或架子車,揹著心愛的六絃琴。姑娘們拖著五彩絲線接起的長辮子、圍著氆麥裙,或閤家而出,或約請親朋好友,三五成群,在林卡中搭上一頂白色帳篷,或圍上幾塊床單,鋪上毛毯和塑膠布。人們一邊喝青稞酒、酥油茶,一邊彈著六絃琴,唱著民歌。有的彈克朗球、打撲克。人們邊吃邊唱,邊彈邊跳,青年人則往往伴著音樂翩翩起舞。此外,還有人觀看藏戲演出。

  當然也有人喜歡憩息於河溪溝渠之旁,或者洗刷衣衫鞋補襪,或者躺在氈墊般的草地上,或者依偎在樹下,吃喝娛樂,直到衣物曬乾,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歸。

  拉薩的林卡比較多,除羅布林卡外,還有香卡林卡,衝拉林卡以及位於拉薩河中間小島上的甲瑪林卡等。

  西藏藏族同胞逛林卡的習俗,不僅流行於拉薩,而且還流行於日喀則、昌都等地。傳說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日喀則城裡的男人,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天不亮就騎上毛驢,到遠郊山上到朝見“蓮花佛”。與此同時,婦女、兒童便帶上圍幔和食品,焚香於郊外,迎接“觀神得福”歸來的親人,然後聚會於“吉採”林卡之中,喝酒慶賀。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這種活動又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賽跑,到近代又發展成跑馬及射箭比賽。在東藏昌都等地,由於原始森林茂盛,附近城鄉居民或步行或趕馬車,行程一二日,來到原始森林中野營消署,數日而歸。這也是逛林卡的一種。

  逛林卡活動,在西藏至少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以前,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人們紛紛到林中郊遊野宴,除了吃喝遊玩外,還進行文娛活動和“跳神”等宗教活動,到十五日,逛林卡進入高潮。

  如今,藏族群眾每逢節假日,或者有喜慶之事,都喜歡逛林卡。那些城鎮的工人、少年兒童和小夥子、姑娘們組織集體活動,也願意到林卡里來。外地來藏觀光的人,逛林卡時,也喜歡到藏群眾的賬蓬裡,分享這種別有風味的“逛林卡”的快樂。

林卡節習俗

  過林卡是藏族人最普遍的休閒娛樂方式,多集中在6-9月間。拉薩過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羅布林卡、人民公園,龍王潭公園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裡,日喀則人過林卡主要集中在班禪新宮(德欽頗章宮)外和剛堅果園賓館內的果園裡:澤當鎮的林卡主要在雅江邊、貢布日神山腳等處。過林卡以家族和朋友為主,內容多為吃喝玩樂、唱歌跳舞,有時會有群藝表演和文工團表演。六一是日喀則最熱鬧的節日,一般日喀則地區的薩嘎達瓦節在這段時間舉行,全城休三日,老老少少幾乎天天在野外過逍遙日子。

  酷愛戶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紛紛進入拉薩河邊的林卡遊樂避暑,稱為“玩林卡”。林卡節日活動內容非常豐富,總

  的來看離不開兩個主題:敬神和娛樂。每當節日到來,身著盛裝拉薩人便源源不斷地從城裡湧向郊區的林卡,汽車、騾馬、腳踏車、摩托車載著人和桌椅、食品、飲具,熙熙攘攘地行進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帳篷,帳篷大都是白色的,繡著藍色的吉祥圖案,樸素而美觀;還有的人家用五顏六色的帳圍圍裡,架起爐灶,安置桌椅,鋪上卡墊,擺同各種點心、菜餚、飲料,夜以繼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擲骰子、講故事、玩遊戲、請客歡宴、喝酒狂歡,有時還觀看電影、文藝節目和藏戲,進行傳統體育、射箭、競技比賽等。近年來拉薩林卡里的活動更加豐富,電視機、錄影機、卡拉OK、電子遊戲機也搬進了帳篷,傳統文化與現代娛樂在這裡相處融洽。

  林卡節由來

  逛林卡是藏族同胞在高原氣候和生活環境中養成的一種習慣,在冬長夏短的高原,溫暖明媚的時節是非常寶貴的,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賜;而且此時恰逢農閒季節,正是人們享受、體驗大自然無限美好的時節。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點和愛好。藏族是一個十分熱愛大自然的民族。夏天的節假日裡,拉薩風和日麗、空氣清新、樹茂草盛、百花初放。在挺拔的鑽天楊下,婆娑的古樹邊,綠茵茵的草地上,都可見到那些穿著鮮豔服裝的藏族群眾或閤家而出,或約親邀友,人們三五成群,搭上一頂白色帳篷,或圍上幾塊床單與塑膠布,一邊喝著青稞酒、酥油茶,一邊彈著六絃琴,唱著民歌或藏戲,間有打克朗球、打撲克、下棋、甩骰子等娛樂活動,人們或促膝談心,或開啟錄音機,放著優美的舞曲,大家圈地而舞……就這樣一直玩到傍晚,從大人到小孩個個都帶著濃烈的醉意,一路歡歌而歸。也有的人喜歡憩息於河溪溝渠之旁,盡情地洗刷衣衫鞋襪;累了以後,攤開四肢,舒舒服服地躺在氈墊般的草地上,或乾儇依在古樹下,邊吃邊喝,欣賞碧波盪漾的流水,一直到衣物曬乾、夕陽西斜,才心滿意足地回家。

  這就是富有藏族特色的逛林卡。過去有人稱之為“郊宴”,外地人喜歡把這種活動稱為“林卡節”。其實,藏族是沒有一個所謂林卡節的。

  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的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拉薩等地區稱之為“贊林吉桑”。以前,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的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在長冬短夏的西藏,陽光明媚、幾和日暖的時節,是最為寶貴的,珍惜大自然的這種恩賜,是藏族人民的一種好習慣。到十五日,逛林卡進入高潮,這一天,還進行一些宗教活動。

  西藏藏族群眾逛林卡的習慣,不僅流行於首府拉薩,而且流行於日喀則和昌都等地。據說,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裡,日喀則城裡的男人們一早騎毛驢到遠郊的一個修行洞朝見“蓮花佛”。婦孺則帶上食品,彙集近郊迎接“拜神得福”的親人歸來,然後,聚會於“吉採”林卡之中。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活動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馬及射箭比賽等內容。在東藏等地,由於原始森林豐富,草壩樹木之中,實際上是天然公園。這一帶城鄉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趕馬車,行程一、二天,帶上帳篷和充足的食品,來到原始森林裡野營消暑,數日而返。溫泉旁,更是郊遊勝地,常引得人們留連忘返。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領主及生活比較富裕的中上層人士。平叛改革以前,在拉薩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日喀則的“吉採”林卡等地,穿著豔麗的服裝的有錢人,搭起的帳篷一個比一個高大,一連三五天、七八天野營露宿在林卡里,狂歡極樂,而在帳篷四周,總有一群群衣衫襤褸的“幫古”和賣唱的流浪藝人眼巴巴地等待著達官貴人的施捨。

  解放後,百萬農奴翻身作主人,生活逐漸富裕。於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風襲人的初冬,多半年裡,逛林卡的人群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更是達到了高潮,人們車水馬龍地集中到羅布林卡、龍王潭等大林卡,度過別有風味的假日。有些時候,城鎮的機關單位及集體手工業、建築業、商業等單位組織共青團員們過團日,也喜歡到林卡里來進行集體活動。現在,逛林卡已成為翻身農奴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林卡節習俗

  西藏農村過林卡節

  歡歌跳舞,暢飲青稞酒,騎馬射箭擲骰子,是過去西藏農村過節日最典型的寫照。但今年日喀則地區傳統的“林卡(郊外遊玩)節”,呈現的已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的場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週,是日喀則地區的公共假期。城鄉家庭幾乎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蔥蘢、陽光明媚的園林或郊野遊玩,俗稱“過林卡”。“林卡節”裡,看到除了這些傳統風俗外的新氣象。

  年楚河畔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十多名藏族群眾正在內地援藏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為一座座塑膠溫室通風、澆水。熱氣蒸騰的溫室裡,西瓜已長至碗口大,西紅柿、黃瓜和辣椒青翠欲滴。

  “以前光會種糧食,撒下種子,然後一段時間可以不管。現在種蔬菜,天天都要迎著陽光拉開溫室頂上的棉被,裡面溫度高了要通風、散熱,還要經常移苗、澆水,所以‘過林卡’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全家出動,必須要有人留下來值班。”41歲的拉巴扎西說。

  彭倉村26戶人家,種菜歷史不過三四年,但在當地政府、內地援藏省市和金融部門的幫助下,已建成了70多個40米長、8米寬的塑膠溫室,佔全村土地面積的近一半,平均每家擁有2-4座溫室。實行果菜輪作,每年可收穫2-3茬,一座溫室一年純收入超過6000元人民幣。

  28歲的丹增告訴記者,過去“過林卡”,都要吃油炸面果、喝青稞酒,因為平時的主食只有糌粑和土豆。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家產的新鮮細菜,開著拖拉機進城賣菜時,還經常進飯館消費一番。他說:“在吃上,現在天天都好象在‘過林卡’。”

  在彭倉村東面十餘公里的洛江鎮彭果村,記者也沒有看到“過林卡”。在“女能人”曲珍開設的家庭工廠裡,40多名婦女正用傳統的木製紡機編織氆氌(毛呢)和卡墊(毛織墊毯)。在這裡,學徒工一天可以掙15元,熟練工一天25元。

  雖然沒有“過林卡”,但家庭工廠裡傳出一陣陣歡歌笑語。她們的產品從紡線到編織,全部手工操作,染色使用的是天然礦物,極受尼泊爾、印度等外商歡迎,產品全部外銷。

  37歲的曲珍說:“節日雖好,但只有學會勞動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工廠,夏秋季節碰到活少時,平均半個月就要組織女工們遊玩一次,“過林卡”正在常態化。

  日喀則的林卡節

  逛林卡,是西藏人的特別愛好,而將逛林卡作為一個節日放假休息,則是日喀則地區的發明,獨一無二。

  日喀則人過林卡節,是每年公曆6月1日開始,一般5—7天,每當林卡節到來前的三五天裡,城裡人家家戶戶都來到市郊的貢覺林卡、新宮林卡、達熱瓦林卡早已搭好了的帳篷。帳篷大都是白色的,繡著藍色的吉祥圖案,樸素而美觀。還有的人家就用帳闈圍出一個小小的環境,帳闈顏色很鮮豔,五顏六色,美不勝收。人們在帳篷或帳闈裡,架起爐灶,安置桌椅,鋪上藏墊,擺出各種點心、菜餚、飲料,夜以繼日地歌唱、跳舞、打藏牌、講故事、玩遊戲、請客歡宴,有時還觀看電影、文藝演出和藏戲,進行傳統體育、射擊、競技比賽。近年來,林卡節活動更為豐富,彩色電視機、錄影機、卡拉OK、電子遊戲機也搬進了帳篷,傳統文化與現代娛樂在這裡相處融洽。

  起初,日喀則的人們過林卡節並不是每年的公曆6月1日,而是在藏曆的4月中旬,因這時春播已經結束,田間管理的季節還沒有到來,農村處於短暫的農閒季節。這時又是春夏之交的時刻,可謂是一年內最佳的季節。

  後來林卡節改到了公曆的6月1日,是因為這個時間和藏曆年的4月中旬剛好接近,主要原因是每年的6月1日,日喀則城內各小學的學生們,要到林卡內遊園並要表演歌舞,一些大人便隨著孩子們一道到林卡玩,後來,林卡節慢慢地演變成了每年公曆6月1日,和“六一”兒童節趕在一天。

  關於日喀則的林卡節的來歷,還有許多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日喀則城裡的男人們一早騎著毛驢到遠郊朝見“蓮花佛”,婦孺則帶上食品聚集近郊,迎接觀神得福的親人歸來,然後彙集於路旁的林卡之中,這樣便形成了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這一活動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及射箭等比賽內容。不過,這些活動在今天的林卡節裡已見不到了。

  6月1日這天,日喀則各學校的小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也要到這裡度過美好的一天,城裡的孩子們要在這裡舉行加入少先隊組織的莊嚴儀式,表演自編的節目;地區文工團的專業文藝工作者也前來獻藝。由於林卡節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的林卡節已經成為日喀則人民法定的節日。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領主及生活較富裕的中上層人士。平叛改革前,在林卡里穿著豔麗服裝的有錢人,搭起的帳篷一個比一個高大,一連三五天、七八天野營露宿在林卡里,狂歡極樂。而在帳篷周圍,總有一群群衣衫襤褸的“幫古”(乞丐)和賣唱的流浪藝人眼巴巴地等待著達官貴人的施捨。

  解放後,百萬農奴翻身做主人,生活逐漸富裕。現在逛林卡已經成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藏族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林卡節

  林卡節,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篷,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篷,圍上幾塊床單或塑膠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絃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賽馬、射箭等民族體育娛樂活動。

  十分有趣的是,有些並非宗教的節慶,在雪域、在信奉藏傳佛教的群眾中,也都加進了祈福攘災的宗教內容。拿藏民族傳統的藏曆新年來說,這個歲次更迭、永珍更新的節日到來前夜,成千上萬的藏族群眾按照習俗,舉著火把走上街頭,舉行驅“鬼”儀式,祈求消災免禍,除舊迎新。記者多窮、何自力於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四日在題為《百萬藏胞喜迎新年》的新聞中報道。“晚八時許,用麥稈編制的火把照亮了拉薩的大街小巷,鞭炮聲此起彼伏……”。其實,除了燃火驅邪外,藏族家庭還在灶房正中牆上和大門上貼畫備種吉祥符號和圖案。

  大年初一,要將長滿青苗的長方形小盒匣擺在佛龕前,祈願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水清晨,家中主婦要早早起來去井邊或河邊背水、以示吉祥。然後煨(火桑)以清香的煙霧娛神,使神保佑全家幸福。有些人們還將五彩的布條系在羊身上,並向羊身上灑奶茶,祝願牧業豐收……

  流傳於藏族民間的這些傳統的,多姿多彩的宗教節日,究其根源都是與生息在雪域的藏民族的生產活動、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這些節日世代相沿,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了。

各個民族林卡節習俗和飲食禁忌

  西藏農村過林卡節

  歡歌跳舞,暢飲青稞酒,騎馬射箭擲骰子,是過去西藏農村過節日最典型的寫照。但今年日喀則地區傳統的“林卡(郊外遊玩)節”,呈現的已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的場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週,是日喀則地區的公共假期。城鄉家庭幾乎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蔥蘢、陽光明媚的園林或郊野遊玩,俗稱“過林卡”。“林卡節”裡,看到除了這些傳統風俗外的新氣象。

  年楚河畔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十多名藏族群眾正在內地援藏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為一座座塑膠溫室通風、澆水。熱氣蒸騰的溫室裡,西瓜已長至碗口大,西紅柿、黃瓜和辣椒青翠欲滴。

  “以前光會種糧食,撒下種子,然後一段時間可以不管。現在種蔬菜,天天都要迎著陽光拉開溫室頂上的棉被,裡面溫度高了要通風、散熱,還要經常移苗、澆水,所以‘過林卡’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全家出動,必須要有人留下來值班。”41歲的拉巴扎西說。

  彭倉村26戶人家,種菜歷史不過三四年,但在當地政府、內地援藏省市和金融部門的幫助下,已建成了70多個40米長、8米寬的塑膠溫室,佔全村土地面積的近一半,平均每家擁有2-4座溫室。實行果菜輪作,每年可收穫2-3茬,一座溫室一年純收入超過6000元人民幣。

  28歲的丹增告訴記者,過去“過林卡”,都要吃油炸面果、喝青稞酒,因為平時的主食只有糌粑和土豆。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家產的新鮮細菜,開著拖拉機進城賣菜時,還經常進飯館消費一番。他說:“在吃上,現在天天都好象在‘過林卡’。”

  在彭倉村東面十餘公里的洛江鎮彭果村,記者也沒有看到“過林卡”。在“女能人”曲珍開設的家庭工廠裡,40多名婦女正用傳統的木製紡機編織氆氌(毛呢)和卡墊(毛織墊毯)。在這裡,學徒工一天可以掙15元,熟練工一天25元。

  雖然沒有“過林卡”,但家庭工廠裡傳出一陣陣歡歌笑語。她們的產品從紡線到編織,全部手工操作,染色使用的是天然礦物,極受尼泊爾、印度等外商歡迎,產品全部外銷。

  37歲的曲珍說:“節日雖好,但只有學會勞動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工廠,夏秋季節碰到活少時,平均半個月就要組織女工們遊玩一次,“過林卡”正在常態化。

  日喀則的林卡節

  逛林卡,是西藏人的特別愛好,而將逛林卡作為一個節日放假休息,則是日喀則地區的發明,獨一無二。

  日喀則人過林卡節,是每年公曆6月1日開始,一般5—7天,每當林卡節到來前的三五天裡,城裡人家家戶戶都來到市郊的貢覺林卡、新宮林卡、達熱瓦林卡早已搭好了的帳篷。帳篷大都是白色的,繡著藍色的吉祥圖案,樸素而美觀。還有的人家就用帳闈圍出一個小小的環境,帳闈顏色很鮮豔,五顏六色,美不勝收。人們在帳篷或帳闈裡,架起爐灶,安置桌椅,鋪上藏墊,擺出各種點心、菜餚、飲料,夜以繼日地歌唱、跳舞、打藏牌、講故事、玩遊戲、請客歡宴,有時還觀看電影、文藝演出和藏戲,進行傳統體育、射擊、競技比賽。近年來,林卡節活動更為豐富,彩色電視機、錄影機、卡拉OK、電子遊戲機也搬進了帳篷,傳統文化與現代娛樂在這裡相處融洽。

  起初,日喀則的人們過林卡節並不是每年的公曆6月1日,而是在藏曆的4月中旬,因這時春播已經結束,田間管理的季節還沒有到來,農村處於短暫的農閒季節。這時又是春夏之交的時刻,可謂是一年內最佳的季節。

  後來林卡節改到了公曆的6月1日,是因為這個時間和藏曆年的4月中旬剛好接近,主要原因是每年的6月1日,日喀則城內各小學的學生們,要到林卡內遊園並要表演歌舞,一些大人便隨著孩子們一道到林卡玩,後來,林卡節慢慢地演變成了每年公曆6月1日,和“六一”兒童節趕在一天。

  關於日喀則的林卡節的來歷,還有許多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日喀則城裡的男人們一早騎著毛驢到遠郊朝見“蓮花佛”,婦孺則帶上食品聚集近郊,迎接觀神得福的親人歸來,然後彙集於路旁的林卡之中,這樣便形成了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這一活動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及射箭等比賽內容。不過,這些活動在今天的林卡節裡已見不到了。

  6月1日這天,日喀則各學校的小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也要到這裡度過美好的一天,城裡的孩子們要在這裡舉行加入少先隊組織的莊嚴儀式,表演自編的節目;地區文工團的專業文藝工作者也前來獻藝。由於林卡節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的林卡節已經成為日喀則人民法定的節日。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領主及生活較富裕的中上層人士。平叛改革前,在林卡里穿著豔麗服裝的有錢人,搭起的帳篷一個比一個高大,一連三五天、七八天野營露宿在林卡里,狂歡極樂。而在帳篷周圍,總有一群群衣衫襤褸的“幫古”(乞丐)和賣唱的流浪藝人眼巴巴地等待著達官貴人的施捨。

  解放後,百萬農奴翻身做主人,生活逐漸富裕。現在逛林卡已經成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藏族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林卡節

  林卡節,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篷,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篷,圍上幾塊床單或塑膠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絃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賽馬、射箭等民族體育娛樂活動。

  十分有趣的是,有些並非宗教的節慶,在雪域、在信奉藏傳佛教的群眾中,也都加進了祈福攘災的宗教內容。拿藏民族傳統的藏曆新年來說,這個歲次更迭、永珍更新的節日到來前夜,成千上萬的藏族群眾按照習俗,舉著火把走上街頭,舉行驅“鬼”儀式,祈求消災免禍,除舊迎新。記者多窮、何自力於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四日在題為《百萬藏胞喜迎新年》的新聞中報道。“晚八時許,用麥稈編制的火把照亮了拉薩的大街小巷,鞭炮聲此起彼伏……”。其實,除了燃火驅邪外,藏族家庭還在灶房正中牆上和大門上貼畫備種吉祥符號和圖案。

  大年初一,要將長滿青苗的長方形小盒匣擺在佛龕前,祈願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水清晨,家中主婦要早早起來去井邊或河邊背水、以示吉祥。然後煨(火桑)以清香的煙霧娛神,使神保佑全家幸福。有些人們還將五彩的布條系在羊身上,並向羊身上灑奶茶,祝願牧業豐收……

  流傳於藏族民間的這些傳統的,多姿多彩的宗教節日,究其根源都是與生息在雪域的藏民族的生產活動、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這些節日世代相沿,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了。

    林卡節飲食與禁忌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絕不吃馬、驢、騾、狗肉,有的人連雞肉、豬肉和雞蛋也不食用。魚、蝦、蛇、鱔以及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大多為青年)少量食用外,廣大農區和特區的群眾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婦不得食用,據說違禁食用生下的孩子會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當天宰殺的鮮肉,必須要過一天才食。當天宰殺的肉稱為“寧夏”(意為“日肉”nyin--sha),人們認為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天後靈魂才會離開軀體。對鳥類、山雞藏族從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貢姆”這樣的雪山雞藏族人視之為神鳥,忌諱捕獵。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魚肉的情況較為複雜,忌食與否與地域密切相關。在藏東地區,人們幾乎不食魚,也不能觸控蛇、蛙等動物,認為魚、蛙這些水生動物是龍神的寵物,若傷害或觸控會染上疾病。人們一般認為藏族不食魚是受佛教不殺生觀念的影響所致,而藏東地區不食魚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昌都卡若遺址靠近瀾滄江,至今物產豐富,卻未在遺址中發現釣鉤、魚標、網墜等漁獵工具,也未發現魚骨。這一現象是耐人尋味的。因此,考古專家們推測,卡若居民們(即藏東藏族的遠古先民們)當時就有以魚作為“禁忌食物”的習慣,不食魚的觀念和習俗在佛教傳入後進一步得到強化,以致藏東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魚。

  然後,雅魯藏布江流域同藏東三江流域的情況卻大為不同。雅魯藏布江最大支流拉薩河流域的曲貢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民們從事漁獵生產的網墜,還有魚骨。雅魯藏布江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居木遺址、雲星遺址、紅光和加拉馬等遺址和採集點均發現了捕魚的網墜,如居木遺址採集到網墜3件。網墜“皆用扁平礫石加工而成。分兩式,一式將扁平礫石側打成兩缺口;另一式將扁平礫石四周打成四個缺口。”這一現象說明,西藏腹心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廣闊範圍內的藏族先民曾從事漁獵生產活動,普遍存在食魚習俗。


日喀則

  逛林卡是藏族群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日喀則林卡節在每年陽曆6月1日。6月初的日喀則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綠草茵茵,枝葉嫩綠,農區的大忙時節基本過去,確實是人們去享受、去體驗大自然無限美 ...

  在西藏盛行一節日,那就是林卡節,林卡節,藏語稱"贊林吉桑"節,意為世界快樂日。每年的藏曆5月1日一開始,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遊玩。   在冬長夏短的西藏,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時節,是最為寶貴的。這段時間,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著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人們在 ...

日本人不吃爾的原因 爾在日本到底多少錢一瓶

  林卡爾在市面上是一種調節生理基數的一種藥物,據有人說可以提高生男生機率,其實主要是預防新生兒畸形,卻被很多人誤導為生男孩的藥物,以至於日本市場開始對林卡爾進行管控和購買限制。   日本人不吃林卡爾的原因   林卡爾是由日本研發生產的一種藥物,而研發這種藥物的主要目的是預防新生兒畸形,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生男 ...

爾一年了生女兒怎麼回事 爾真的有必要買嗎

  林卡爾是很有名的一款藥物,現在很多家庭無所謂生男生女,但家裡有重大財產需要繼承的,肯定還是想生男孩,有女性吃林卡爾一年了生女兒也是正常的,並不是說吃了林卡爾就一定會生男孩,沒那麼神奇。   吃林卡爾一年了生女兒怎麼回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林卡爾本身是一種改變使用者身體環境的產品,它並不能夠 ...

唐卡工在藏語裡分別指什麼

  唐卡:指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

夜鶯的寫作背景

  格林卡的鋼琴獨奏曲《夜鶯》是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曾師從巴吉里學作曲,後又從唐尼采蒂和貝里尼學寫歌劇,創作了《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留德米拉》等歌劇,他的作品數量眾多,膾炙人口,因此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父。   《夜鶯》是格林卡創作的一首變奏曲。主題旋律根據俄羅斯民間音調寫成,樸素生動。四個變奏中,主題旋律 ...

的爪子在哪

  在魔獸世界懷舊服中,格林卡的爪子是遊戲中耐力的試煉任務的任務需求道具,很多玩家不清楚這個格林卡的爪子應該怎麼獲得,下面就來告訴大家格林卡的爪子的獲得方法是什麼。   在魔獸世界懷舊服中,玩家需要擊殺格林卡·血嘯後即可獲得格林卡的爪子。玩家想要找到格林卡·血嘯,需要去千針石林的亂風崗西邊的飛羽洞穴中,進入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