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運城起名

運城起名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兩大類。 在山西農村,小名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父母嬉笑中的暱稱,如大頭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嬰兒體弱,為了防災而起的名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狗剩、狗兒、狗不理、狼不知等等,隨意而叫的綽號與節日名稱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來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與建築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縣西冊田村附近有個冊田水庫,該村以小庫作為小名的多達12人,這裡的暗寓是明顯的,寄託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結實的心理。作為傳宗接代,繼續香火的一種象徵,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時爺爺輩的年齡直接命名,如59、63等等,這主要限於男孩。

  在民間,小名很多以難聽的字眼來充當。俗以為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有利於父母的撫養,由於生活貧困、嬰兒死亡率極高的舊時代,農家父母們僅希望他們的後代能夠象那些狗、牛、羊、驢等牲口一樣,不管吃什麼,多苦多累,都能夠賤生賤長,平安度日,所以很多人以狗、羊、牛、虎甚至尿、糞堆、毛蛋等字眼命名也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民間有以賤名欺騙鬼怪的俗信,農民們以為鬼怪妖魔喜歡好聽的名字,他們就以這種難聽的名字,連鬼都不叫的名字來躲避鬼怪。還有如環栓,意思就是由灶王爺拴住孩子,命名時還要到灶王爺那拉一根紅頭繩拴在小兒的腿上,以防鬼怪攫去孩子。

  小名也有表達父、祖輩的願望與理想的。如有福、來福、滿倉。所表達的資訊一看就明,三喜所示是三代有喜,根成也表示後繼有人,如果生的一、二胎都是女孩子,有的人家往往就給她起一個“拖弟”、“改轉”、“改改”、“翻轉”之類的名字,父母們希望用這種小名能夠“拖”、“改”或“轉”出個男孩子來。

  相信陰陽五行的家庭也往往為所謂缺土的孩子起一個得土、閏土、小奎之類的名,命中缺金者則叫鐵旦、鐵柱。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則比較正式,一般由長輩或請讀書人來起。注重字義,是中國人起名的傳統習慣,習俗往往根據父母不同的願望、期待、愛好以及流行時尚為嬰兒起個有意義的名字。

  過去,人們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響很大,大一點的家族,為了顯示家族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區別輩份與等第,預先就為後人規定了名字中的一個字。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同一個家族中的同輩人總有一個字是相同的。而且,承先、啟後,敬祖、延宗、興望發達等內容是起名時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繼祖;繼先、紹先、延先;思達、勁達、鍾達、茂達等等名字便是如此。

  在山西農村的有些地方,命名時流行一種“跟爺孫”的方式,也就是根據爺爺的名字決定孫子的名字。如爺爺是三字為名,父親則只能是兩個字,孫子又是三個字的名,而且只有一個字與爺爺的不同,使外人看起來倆人有點象是兄弟。

  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稱謂符號,姓名與本人本無必然聯絡 ,但由於它是人的代號 ,對於熟悉者來說,一聽其名也就如聞其人了,馬上會想到這個人的性別、年齡、性格、形象以及社會角色。這樣人與姓名也就有了聯絡,正因為如此,孩子名字的好壞,關係重要,民間普通認為,它與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這樣一來,名字便與社會價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會流行時尚發生緊密的聯絡。從人們的姓名中我們可窺見社會變遷之一斑。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京 、滬 、遼 、陝、川、粵、閩等七個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的情況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起名時經常使用的6個字變化如下:

  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華、蘭。

  1949年到 1966年 5月:華、英、玉、明、秀、國。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即文革期間,紅、華、軍、文、英、明。

  1976年至1982年:華、麗、春、小、燕、紅。

  其中,最富時代特徵的是文革期間的名字,反映了當時的風尚,小小的人名,正是社會程序的腳印。

運城婚俗:抹黑與抹紅

   在運城地區的運城市、永濟縣、芮城縣等地,流行著一種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兒子結婚時,要給父母抹紅和抹黑。在兒子生下小孩以後,也要給小孩的爺爺、奶奶抹紅或者抹黑。這種抹紅或者抹黑,帶有一種喜慶色彩。

  一般抹紅或抹黑時,都由同輩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輩、晚輩去給抹。同輩人抹時,男子給男子的同輩抹,女子給女子的同輩抹。

  這種紅的或者是黑的顏色,一般都比較隨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煙燻成的黑鍋底上抹一把,為了避免被抹者馬上洗掉,還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鍋底抹一把,再給同輩的臉上抹上去。

  這種抹,常常是對方不太防備的時候進行的。比方說,張大爺的兒子結婚,李大叔前來賀喜,李大叔對張大爺說:“大哥,添喜了,你們家添人進口,喜事喜事。”就在說話中間,李大叔已經伸出帶著黑的摻了油汙的手,給張大爺抹了上去,趁張大爺不防備時已經完成了任務。

  無論是抹紅和抹黑,都有著開玩笑、添彩、增加喜慶的意味。這種民情風俗,也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以南,中條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此地古代為解縣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稱“河東鹽池”。運城鹽湖自古以產鹽著名,所產之鹽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距今約0.5億年,它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運城鹽湖形成於新生紀第四代,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在這裡,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天然的鹽湖。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曾佔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運城鹽湖可同聞名於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蘊含七種常量和十六種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體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膚,所以運城鹽湖被譽為——中國死海。運城鹽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型內陸湖泊,面積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開發歷史。鹽湖南依蒼翠高峻的中條山,北靠峨嵋鳴條崗,東連涑水瑤臺,西接黃河古渡。湖內銀泊萬頃,浩淼廣闊,蘆葦溼地環繞,水禽候鳥族聚。運城鹽湖曾以其4000年的產鹽史聞名全國。它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新生紀初期,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同著稱於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樣,同屬內陸鹹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為主,運城鹽湖黑泥以硫酸鹽為主,兩者都富含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元素,且均在同一數量級上。對人體的健康作用“異湖同功”。運城鹽的自然景觀運城鹽湖除了擁有死海的神奇之外,還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它地處運城盆地最低處,為一典型的閉流內陸湖泊,猶如一塊玉?蝸餷對諡刑跎鉸礎:?中阡陌縱橫,銀島萬千,碧波浩淼,湖光閃閃,自古就有“銀湖”之美稱。死海由於含鹽量大,造成氧氣相當缺乏,致使各種生物根本無法生存,而運城鹽湖水草豐富,蘆葦匝岸,鳥語花香,生機盎然。除此之外,運城鹽湖盛產“潞鹽”已有4000多年曆史,圍繞著鹽湖衍生了許多人文景觀。建於唐代的鹽池神廟,令人敬仰的關公家廟,國內最大的武廟——關帝廟,還有司馬溫公祠、永樂宮壁畫、普救寺、黃河鐵牛、蒲州古渡遺址等均像珍珠般點綴在鹽湖周邊。當遊客享受完運城鹽湖的兩絕,還可以飽覽鹽湖風光之旖旎,探尋華夏鹽文化之神秘,在遊樂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山西起名習俗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兩大類。   在山西農村,小名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父母嬉笑中的暱稱,如大頭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嬰兒體弱,為了防災而起的名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狗剩、狗兒、狗不理、狼不知等等,隨意而叫的綽號與節日名稱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來源;依附巨大的山 ...

運城婚俗-抹黑與抹紅

  抹黑與抹紅   在運城地區的運城市、永濟縣、芮城縣等地,流行著一種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兒子結婚時,要給父母抹紅和抹黑。在兒子生下小孩以後,也要給小孩的爺爺、奶奶抹紅或者抹黑。這種抹紅或者抹黑,帶有一種喜慶色彩。   一般抹紅或抹黑時,都由同輩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輩、晚輩去給抹。同輩人抹時,男子給男子的同輩抹 ...

運城喪葬民俗靈棚

  辦喪事的大棚稱為“靈棚”,靈棚與喜棚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切用藍色、白色代替紅色。玻璃窗上用藍色壽字,掛簷用藍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門之外,在衚衕中就搭起過街棚,過街牌坊。 在靈棚內有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經臺。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婦,停靈在堂屋中線上,即所謂的“正寢”。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類的, ...

運城滿月

  在山西城鄉,至今仍然流行著給孩子過滿月的習俗。 當小孩生下足一個月的時候,往往要舉家慶賀。過滿月就是這種慶賀的方式 。過滿月,是在慶祝“ 家有後人”、“ 添丁之喜”、“ 足月之喜”。   山西境內、從南到北過滿月的作法比較普遍。一般情況,是由親朋好友給孩子帶上禮品,到家裡作客,吃一頓“滿月宴”,然後離去。 ...

運城石頭節

  正月初十日,稱為石頭節,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石頭節定在初十日,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舊俗在除夕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後,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石頭節,應該 ...

運城春節民俗 放爆竹

  大年初一,山西人的習俗,要燃放許多爆竹。以示對新的一年到來的祝賀。   爆竹,即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爆竹起源於“庭繚”,即用竹竿作為火炬,竹杆點燃後。竹節內的空氣因受熱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因此,當時人稱之為“爆竿”。我國古代,常於一年之始放爆竿。傳說,這是因為在深山老林 ...

運城爆竹

  大年初一,山西人的習俗,要燃放許多爆竹。以示對新的一年到來的祝賀。   爆竹,即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爆竹起源於“庭繚”,即用竹竿作為火炬,竹杆點燃後。竹節內的空氣因受熱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因此,當時人稱之為“爆竿”。我國古代,常於一年之始放爆竿。傳說,這是因為在深山老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