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是臘月23還是24
過小年是臘月23還是24
1、小年是是臘月二十三,也有是在臘月二十四,主要是不同地區過節的時間有差異。宋代有個說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簡單點就是宮中、官府的人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平民們二十四過,船家還要晚一天,二十五才過。但是明清以來,這種當官的和平民之間的小年區分越來越模糊,逐漸演變了南北之爭。一般來說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2、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很多時候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機構和當官兒的很多,再加上皇家坐鎮紫禁城,官氣輻射得厲害,所以在二十三過小年的人很多。沒有官民區分後,大家乾脆都在二十三過了。而天高皇帝遠的南方人,有官民區分之前習慣了二十四,沒有之後也就懶得變了。
過小年是臘月23還是24 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
導語:念起“小年”這兩個字,便覺得喜氣洋洋、暖意融融,因為小年到了意味著離春節就真的不遠了,民間過節的年味兒是越來越濃了。不過每到過小年的時候,也是南北方爭論小年時間的時候,北方人認為是臘月23,南方人認為是臘月24。那麼,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過小年是臘月23還是24
其實,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我們有著共同的春節、共同的中秋、共同的國慶,但是我們可能有不一樣的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是南北大部分地區的“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而南京地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了暴政。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而西南雲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為何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
小年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過去稱為“交年”,也就是新年和舊年的相交之日,這一天百姓們忙前忙後,備酒送神、打掃衛生等,期待能夠開心過大年。
同時,小年又指的是祭灶,作為中國最為傳統而古老的習俗,祭灶最早起源於“先民拜火”,商朝時就已流行,秦漢時祭灶王神就已被列為“五祭”之一,隨後灶神也被列入道教文化中,它掌管著人間的善惡是非以及飲食。
南北小年
傳說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灶王爺就會上報天庭,將百姓一年來的善惡喜好上報給玉帝,玉帝也會因此降下福禍。人們生怕灶王爺上天不為自己說好話,因此在臘月廿四這天就會祭拜灶神,準備祭品給灶王爺,希望這一行為能為自己帶來好運。到了宋代時,小年這一說法出現,祭灶就此和小年“捆綁”至今。祭灶除了希望灶神為自己美言外,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祈求新的一年富貴平安。不過在清朝以前,小年均是臘月二十四,至於為何北方小年改為臘月廿三,有種說法是和清朝皇帝有關。
有說清朝皇帝雍正勤政愛民,他為了節省開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而將祭灶和祭天慶典合在同一天舉行。只是,祭天通常是在冬至日進行,也就是十一月份,這和祭灶天數差距太大,顯然不太可能。還有的認為,雍正將祭灶提前到坤寧宮臘月廿三祭神這天進行。只是,滿漢文化中,臘月廿三均沒有祭祀什麼神祇,而坤寧宮祭祀的主要是灶神,提前一天說不通。
小年習俗
查閱史料發現,清乾隆時期,祭灶節仍在臘月廿四舉辦,乾隆每年這天都會在坤寧宮進行隆重的祭神儀式。實際上,南北小年的差異,和清朝嘉慶帝有關。如《溫江縣誌》中提到:“臘月廿四,舊傳灶神上天祭祀,先於廿三之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錢褚致祭。”嘉慶為何將小年提前,有說法是為了體恤軍機大臣。大家都知道,軍機處為清朝權力中樞,由皇帝嚴控,就連夜間也要值班,以便於隨時奉詔。如果軍機大臣值夜班,那他就無法回家主持祭灶儀式,畢竟古代有“女不祭灶”的說法。因而嘉慶這才將祭灶提前一天。
正所謂上行下效,百姓們看著皇帝都改時間了,因而也紛紛改變祭祀之日,特別是北方地區,因距離首都較近,受權力中心的影響較大,紛紛改為臘月廿四值班。但南方距離權力中心較遠,因而仍會選擇在臘月廿四這天祭灶,時間長了也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說法。不過那些漂泊在海上的船家,因遠離大陸、訊息閉塞,等大家祭祀完後他們才得到訊息,因而也就演變成了臘月廿五這天祭灶。因此,“官三民四船五”的習俗就此流傳下來。
春節流程---過小年(臘月廿三或廿四)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相關導讀:怎麼過小年?過小年要做什麼?注意什麼?請點選這裡閱讀。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係。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做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臘月23或24又稱什麼
臘月23或24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 ...
小年為什麼有23和24 為什麼南方24過小年
小年為什麼有23和24
在不同地區,小年具體日期並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曆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標為“小年”。
然後還有就是在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
小年是哪一天2021農曆 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
小年是哪一天2021農曆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
北方臘月二十三(2021年2月4日),南方臘月二十三(2021年2月5日)。
為何南方小年比北方小年要晚一天?
專家介紹,早在宋朝,就有臘月廿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廿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
專家說,清朝 ...
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 為什麼南北小年時間不一樣
小年是臘月23還是臘月24
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
中國大部分省份,特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稱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江浙一帶部分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而國內為數不少的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流傳最為廣泛的小年節,指的 ...
2021過小年有什麼禁忌嗎?臘月23小年有什麼講究?
臘月二十三祭灶是很多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如今還有不少地方都在祭灶王爺,其實,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寓意有很多,家家戶戶也都在祭祀,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過小年有什麼禁忌嗎?
小年雖小,禁忌不少。不能在灶上點香,不能敲擊灶臺,不能將刀斧之類的利器擺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說些責怪的話,更不許發牢 ...
臘月23過小年吃什麼 今年過小年吃什麼比較好
每年的過年之前我們都會過小年,過小年的時候就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的時候,除了祭祀灶軍是我們的習俗,當然過節日怎麼可以少了美食呢?那麼在過小年的時候我們應該吃些什麼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今年小年再也不用愁吃什麼了。
過小年吃什麼過小年要吃麻糖小的時候這一天要盼著吃麻糖。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 ...
臘月24過小年習俗要準備什麼 過小年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農曆的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地區的小年,會比北方的晚一天,因為據說以前官家為了節省開支,在二十三的時候過節順便祭灶,但江南一帶則保留後面一日進行相關儀式,其中也有著不少的習俗,來表達除舊佈新的美好願望。
臘月24過小年有何習俗
祭祀灶王爺:到了黃昏過後,家家戶戶會擺上供桌,放著灶糖、祭灶湯和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