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除夕還是大年初一+除夕指的是什麼
過年是除夕還是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麼
過年是除夕還是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麼
過年包括除夕夜包括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麼
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稱為“除夕節”,“除”者,“歲”之逝也;夕者,夜晚之意。臘月如是大盡,則是三十天,民間習慣稱除夕為“年三十”;若是小盡,則只有二十九天,臘月二十九日便是除夕,因此民間俗語說:“有三十(日)要過年,沒有三十舊)也要過年”。除夕的民俗活動,都是為第二天過大年而做的最後準備事項。實際上過年的各項繁雜事情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舊有民謠:“二十三,打發灶王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摳遐退(清掃房屋);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這是流傳於山西晉東南一帶的民謠。而流傳於晉中一帶是的:“二十三,送灶爺上天;二十四,掃房糊窗子;二十五,核桃棗兒往回數;二十六,割回幾斤豬頭肉;二十七,關起門門洗了足;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對子;三十日,包扁食。”
農曆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古稱“三元日”。這個日子既是年月日三個時間標誌的開端,也是年節最隆重、最具標誌和意義的日子,各種禮儀和活動內容也最豐富、最具特色。
大年初一的習俗
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既是三元之日,人們以早為貴,於是有早起佔先的習俗。要早放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拜年等等,俗諺謂之“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意思就是大年初一必須早起,初二則可以睡到太陽出來。舊時《五更歌謠》說:“起五更,拍炕頭,銀子錢,往家流。起五更,拍炕幫,銀子錢,往家裝。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銀子錢。起五更,摸水甕,喝涼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鍋,吃飽飯,子孫多。”按照農曆時刻算,子時一過,就是新年了。大約到五更天全家便悄悄起床,穿新衣,梳洗打扮,煮餃子,拉開了千家萬戶普天同慶過新年的帷幕。
祭全神
五更天起床後,第一項重要活動就是祭全神。所謂全神,是指家中所奉祀的各種神抵。這是年節中最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也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最重要的祭祀儀式,因此極受重視,幾乎要把年節中準備的所有最好的佳餚和祭祀用品都拿出來奉獻給以天地為主的神抵和祖宗。靜悄悄穿戴上新衣、新鞋、新帽的家庭成員,在一盞盞燈火閃爍中雖然個個喜上眉梢,卻不能大聲說笑和打鬧,只能按照除夕之夜家長再三囑咐的話,輕手輕腳完成分給自己的活兒或安靜地坐在一旁觀看。洗手淨面後的家庭主婦,或自己或指揮家人給各個神抵上香、添燈油,端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供品(瓜果、糕點、酒菜、麵食等)擺放在神案上。其中擺放最豐盛的是天地十方神,這個神位一般在院內坐北朝南的正中位置,神位前有條案,俗稱“天地案”,其次是財神、關帝、觀音、倉神、灶君和土地等。
拜年
古時拜年又叫“走春”、“賀歲”,是五更起床舉行祭全神活動後,大年初一的又一項重要禮儀和民俗活動。所謂拜年,是辭舊迎新的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儀式。
古時“拜年”一詞的含義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蒙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我國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拜年活動一般從家裡開始,首先是祭拜祖靈。祭完全神後,當家庭主婦將供品放在祖靈案上,家長便要帶領全家男女老少給祖宗磕頭跪拜,邊拜邊說:“爺爺奶奶,兒孫們給您磕頭拜年啦。好吃好喝,保佑一家人平安康樂”等等。
然後就是小輩人給長輩人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和瓜果食品分給晚輩們。與此同時,家庭主婦開始煮餃子。煮餃子很有講究,不能破,數量必須全家人吃足後有幾碗剩餘。破為不吉利,剩是留給在外晚歸和節後來拜年的出嫁女兒吃的,表示父母惦念他們,沒有忘記他們也是家庭一員。餃子撈出後,第一碗要敬給各位神抵和祖先,之後就將餃子放在祖案上,等待晚歸之人和出嫁的女兒來拜年時吃。
大年初一的禁忌
忌女客串門
按照古俗,雖然男人在這一天拜年可以走遍全村的家家戶戶,但女人卻不能隨便串門,拜年只能在近親範圍內,相互之間也大多在街上相聚交談,嫁出去的女兒這一天回孃家也被認為不吉利。這種陋俗是舊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遺存,現在已被打破。
忌諱說不吉利的話
所謂不吉利話,即帶有“死”、“病”、“完”、“壞”、“殺”等兇險災難意思的話。古俗認為這一天各位神靈都與民間同樂,聽到這種話會讓神靈不高興,遭報應。其實是古人用這種辦法約束人講文明,不要破壞節日的歡樂氣氛。
不準打碎盆、碗等器具
古俗認為正月初一打破東西是預示家業破產的預兆。
為了避免此災,即使不慎真的打碎了,要趕緊說道:“歲(碎)歲(碎)平安”,以求破解,化兇為吉。
不準動刀,不準動針、不準動剪
古俗認為刀主兇殺,針主長針眼,剪主口舌之爭,在大年初一操動這些東西會招禍惹災。
其實,不動刀、不動針、不動剪,是古代婦女在這一天給自己爭取休息權利的理由,也是對自己勞動工具的尊重和愛惜。
忌看病吃藥
古俗認為大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好最吉利的日子,人間安康有萬神保護,吃藥看病是對神不尊重,所以有病也硬挺著。這種陋俗,現在已沒人相信。
除夕和春節哪個重要 除夕和大年初一哪個算過年
除夕和春節哪個重要 除夕和大年初一哪個算過年
春節是農曆的1月1日,除夕是農曆的12月30,過年是從除夕一直到農曆的1月15號元宵節。
還有種說法是過了臘八就是年,一直到出正月,也就是說要從前一年農曆12月8號,一直過到來年一月三十,才叫過年。
大年夜就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
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過“年”之後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還是正月初一,都是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
為什麼除夕不是法定節假日
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務院1949年12月23日釋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明確規定春節期間的法定節假日為“夏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除夕不屬於法假日。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釋出《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第一次修訂,明確“春節,放假三天(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除夕仍不屬於法定假日。
但是,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釋出《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第二次修訂,首次將除夕納入春節法定假日,即:春節,放假三天(農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所以,從2008年起,除夕屬於法定假日。
2013年12月11日,國務院釋出《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明確: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與初一、初二、初三)。至此,除夕作為法定節假日僅實行了六年,自2014年起,除夕不再屬於法定假日。
為啥為什麼除夕不是法定節假日?原因如下:
1、立法者想隱性給所有人增加一天的假期,因為一般情況下,很多單位除夕都放假了,即便是沒規定除夕是法定假期一樣。
2、立法者認為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天,希望國人能站好最後一班崗,所以一般也認為最後一天並不是假期,而春節才算。
除夕夜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 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 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 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 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 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 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 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 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 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 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天氣萬年曆頻道。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 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 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 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 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 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 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結語:除夕不演算法定節假日,這是除夕受委屈了,雖然專家說春節重要,但是我們依然是要堅定不移的過除夕的。
除夕還叫什麼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
“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另外,在除夕那天,人們有貼春聯,貼福字,祭祖,發壓歲錢,守歲,吃年夜飯等習俗活動。
除夕是不是指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202x除夕還能做核酸檢測嗎 核酸檢測一般多久出報告
除夕是生活中比較特殊的一個日子,也是農曆裡面的最後一天,很多人都會在除夕的時候放假回家,尤其是上班族。由於國內疫情還沒有結束, 過年回家一般都需要做核酸檢測,今年除夕大多數醫院是可以做核酸檢測的,不過少數診所或私人醫院可能不能做核酸檢測。
今年除夕還能做核酸檢測嗎
這取決於每個測試點是否開放營業。 ...
過年給領導的除夕拜年簡訊
1.新年來臨精神旺,祝你身體健康,吃啥啥香;財源廣進,做啥啥順;工作順利,幹啥啥成;生活美滿,愛啥啥有;萬事如意,盼啥啥來;祝新年快樂!
2.新年將至,祝你在新的一年裡:所有的希望都能如願,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現,所有的付出都能兌現!祝你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3.新年好運到,好事來得 ...
除夕的由來 除夕的真正來歷
除夕的由來 除夕的真正來歷
除夕相傳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和春節有什麼區別
對於除夕和春節 ...
2021除夕放假安排 除夕放假2021年放幾天
2021除夕放假安排除夕放假2021年放幾天
2021除夕在春節假期內,具體放假時間為2月11日(除夕)至17日,共7天。其中,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除夕從哪年開始不再是法定節假日?
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並同時公佈《關於2014 ...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傳說故事簡短50字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傳說故事簡短50字
在童話傳說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叫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傳說故事:
一: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 ...
除夕的來歷 除夕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除夕的來歷 除夕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除夕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