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道君皇帝是誰

道君皇帝是誰

  宋徽宗趙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後經蔡京等大臣的誘導,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後來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裡處。

清朝道光皇帝的父親是誰

  道光的父親是嘉慶,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五個皇帝,嘉慶時期是清朝正式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封建王朝在中國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而且清朝也經歷了康乾盛世,所以到了乾隆末期的時候整個清朝已經是開始顯現出了頹勢,清朝道光皇帝是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五十四年,封為和碩嘉親王,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嘉慶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道光皇帝的父親誰兒子又是誰

  道光皇帝的父親是嘉慶皇帝,兒子是咸豐皇帝。

  嘉慶皇帝:名為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透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於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被立為儲君。


皇帝后是

  清文宗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 ...

問桌文

  卓文君,原名文後,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人,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為蜀郡臨邛的冶鐵鉅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卓文君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佳句。 ...

更盡一杯酒的

  1、君指元二。   2、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詩題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故這首詩裡面的“君”指的詩元二。   3、原文: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譯文:渭城早 ...

清平樂皇帝演的

  1、清平樂皇帝王凱主演。   2、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來,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3、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 ...

大明風華電視劇皇帝

  1、《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第四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帝。在劇中由王學圻老師飾演。歷史上的朱棣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他組織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種種功績都是空前絕後。   2、繼朱棣之後的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他由梁冠華主演。   3、《大明風華》中,開創“仁宣之 ...

皇帝簡介

  1、道光皇帝簡介: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稱之為托爾格勒特汗,年號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2、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 ...

明朝歷史上最賢明的名

  明朝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孝宗帝。 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為明代弘治年間。孝宗名為朱祐樘,憲宗的第三個兒子。他18歲即位,36歲去世。在位18年,弘治一朝,既無權臣、宦官或後宮的專權,也很少弊政。所以,弘治朝在明代歷史上被稱為政治最賢明的時期,孝宗也被史書描繪成一位賢君。晚明學者朱國楨說:“三代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