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世間,還是神話,總會有太多太多的愛情故事,就例如劉海戲蟾的故事,有時候你無意間救了一個小生命,這個小生命會以最讓你開心的方式來回報你。本期道教文化就為你介紹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劉海戲蟾的故事。
南海龍王有個女兒叫巧姑,她趁龍王外出,變作一隻金色的蟾蜍,躍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龍潭。就在小金蟾遊興正濃之際,突然一條兇惡的大蟒向她撲來,正巧被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劉海相救。金蟾懷著真誠的感恩之情,贈送一顆龍珠給劉海,然後戀戀不捨回龍宮。
巧姑深深地愛上了劉海。有一天她因思念劉海心切,又偷偷地出了龍宮,還是變作金蟾爬上荷葉,盼望著能再次見到她的意中人劉海。事也湊巧,那一天劉海因為要伐木蓋房,也來到了白龍潭邊。劉海伐樹累了,走到潭邊喝水,忽然發現在他的身邊有一串金錢。“誰把金錢丟在這兒了?”他四顧無人,喊了幾聲也無人答話。劉海心裡想,這錢不是我的,不義之財不能拿,於是扛起松樹準備回家。誰知那串金錢竟然叮叮地響了起來,真是怪事。劉海哪裡知道,這錢是金蟾暗放在他身邊的,那串著金錢的絲線就在她的手裡。劉海要走,她便在水下牽動絲線,使那串金錢響了起來。
劉海感到奇怪,聚精會神地端詳著那串自己會響的金錢。正在這時,上次那條吞吃金蟾未成的大蟒,又從樹林中偷偷爬出,從背後向劉海撲來。龍女在水下看得清楚,急忙從水中躍出,從劉海眼前跳向他的背後,引導劉海轉過身,才發現了已經撲到面前的兇蟒。劉海手疾眼快,抽出砍柴刀,迎面一刀,把那條惡蟒斬作兩段。
劉海見是小金蟾在危急中救了他的命,十分感激。那牽動金錢的絲線也隨著金蟾上了岸,他愛撫地捧起金蟾,向她道謝說:“小金蟾啊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該多麼好,我們可以結為夫妻。”說罷,他輕輕地把那牽金錢的絲線系在金蟾的頸項上,牽著她在溪邊玩了起來。劉海牽著金蟾在前面走,金蟾在他的身後輕快地跳躍著。
忽然間劉海覺得手中的絲線豁然變得很沉重,回頭一看,大吃一驚,那金蟾果真變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身後朝他微笑。劉海忙向那姑娘說:“你是什麼人,怎麼我牽的小金蟾不見了呢?”“我就是那小金蟾,你不是說要同我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嗎?”姑娘羞澀地回答劉海說:“從此以後,晴天有我給你燒飯,下雨有我為你補衣,好嗎?”,劉海聽罷,想起了小金蟾贈他龍珠的事,明白了姑娘的來意,喜出望外,連忙說:“好!好!”於是,兩人拾起柴刀,牽著牛,扛起松樹,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道教在泉州文化中流傳也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道教文化在對泉州社會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從小孩出生,結婚,生孩子,做壽,喪事等等都得跟道教打交道。而且泉州的地方戲曲,民間文學等等也深受道教的影響,一起來看看泉州道教文化的歷史吧!
一、泉州早期的巫術傳說
據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記載,早在秦漢之際,泉州就有隱者和方士巫術的活動。如泉州城北清源山有大道巖,別稱芭蕉古洞。相傳秦時泉州有一個叫大道的人,修真於清源山芭蕉洞,後人據此傳說,在芭蕉洞供奉大道,稱其地為大道巖。又傳秦時的高人道淵,結茅惠安萬歲峰,自此白雲常覆蓋山頂,幫稱白雲岩。
據五代徐鉉撰《稽神錄》載,漢代泉州有一個善禁祝巫術的人叫陳寨,為人治病多愈。時有一個漳州人叫蘇猛,其子病狂,人莫能治,乃往請陳寨。於是設壇廳中,劈蘇氏子,取出心臟懸於東壁,然為家犬所食。
陳寨急於出門而去,頃刻,手提心臟入廳,塞入蘇氏之腹,其腹遂合無恙。蘇氏子醒,但連聲高呼"遞鋪!遞鋪!"蘇氏家人見狀,莫知緣由。後來才知道是陳寨取驛吏之心而活蘇氏之子。以上兩個傳說,一為尸解成仙,一為方士巫術,其內容荒誕不經,但它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傳以前的方士巫術活動的情況。
二、西晉、南朝時泉州的道教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該地最早的道教宮觀,稱白雲廟(玄妙觀的前身)。東晉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盧循農民軍敗退入番禺,控制晉安郡,時間長達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響擴大。據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記載,南朝的梁代時,泉州的惠安靈鷲山上,據傳有唐公、寶公、志公、化公和郎公等五個道士隱居,並在山石上刻符五道及鑿刻"五公山"三個大字。
三、唐朝泉州的道教
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員的倡導,發展很快。唐朝中後期,北方戰亂較多,泉州地處東南海隅,受戰亂影響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發展較快,人口較多,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80年代中,在泉州東門外東嶽行宮附近,發出一座唐墓,其劵頂墓磚列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國";另一面列印"武呂中平安大吉"。此類唐朝墓磚,抗戰期間莊為璣教授在泉州安溪縣城郊也有發一現。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證。
唐朝泉州興建的著名道觀,有原來的白雲廟於神龍元年(705年)改為中興觀,開元年間改名為隆興觀。據《八閩通志》載,泉州開元觀在極宮右,唐神龍初建,名龍興。開元年間(713-741年),改為開元觀。此外,還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觀和行春門外的紫極宮。
唐朝,泉州出現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學者,對道教在泉州的傳播起了推動作用。如道術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隱於清源山;道士鄭文叔修煉於晉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煉於晉江靈源山,他和虹巖道士羅山甫及泉州名士歐陽詹等三人有合煉道術之雅號。
惠安縣著名道士吳崇嶽,入泉州龍興觀為道士,專攻收精煉氣道術,被朝廷賜號為"通元先生"還有南安縣高田山道士楊樵,精於道家的岐黃之術。著名的道教學者有唐鹹通年間(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羅隱。
他流寓閩中,嘗遊晉江羅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學道,其行蹤被人們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編成《畫石馬》等故事廣為流傳。唐建初(780年),避亂入閩的詩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彌年不出,精心致力於《老子》一書箋註。鄉人為紀念他,號其山峰為"高士峰"。"高士峰"三個篆體大字,蒼勁古樸,今猶存焉。
四、五代泉州的道教
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佛教和道教。晉江王留從效、節度使陳洪進,既推崇佛教又倡導道教。他們親近道士,興建道教宮觀。五代末,留從效改建紫極宮於泉州城迎恩館之西廡,陳洪近則興建奉先觀。五代閩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學者譚峭為師,並賜號為“金門羽客正一先生”。
南唐主則賜號譚峭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載,譚峭,字景升,泉州晉江人,國子司業洙的兒子。博學能文,嗜好黃老之術,雲遊終南山、華山、岱山、諸名勝。拜嵩山道士為師,學得辟穀服炁之術。後居江西廬山棲隱洞。晚年迴歸泉州本籍,修煉於北郊清源山紫澤洞。
譚峭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國道教史上亦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書》流傳至今。
五、宋代泉州道教的興盛
宋代,泉州受北方戰亂影響較少,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元祐二年(1087年)設定市舶司,海外貿易地位與廣州、明州同列。宋政權南渡,竭東南之財以支天下之全費,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釋文化之大成的理學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經歷唐、五代時期的發展,至宋代進入儒、道、釋合一的新時期。
宋代,泉州興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宮觀,僅方誌上記載的就有天慶觀、廣孝觀、淨真觀、柏庭觀、碧虛觀、東嶽行宮、城隍廟、法石真武行宮,清源山純陽洞、北斗殿和真君殿。還有惠安的崇真觀,安溪的通元觀和南安的徐道庵等。
宋代泉州出現不少著名的道士。他們或善書法,或精於岐黃,或有種種靈異而名聞於世。如精於琴法的天慶觀道士蘇紹成,朱熹前往拜訪,贈“廉靜”二字,且為其琴作銘。以清修道學著稱的天慶觀道士陳以文,慶元年間(1195-1200年)賜號守素沖虛大師。“頭戴通草花,行歌於市”的清源山純陽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當時著名的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學都博覽廣採道家經書,著書立說,對後世影響較大。如名宦呂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進士出身,累官參知政事,原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豐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並遞上所撰《道德真經傳》4卷,希冀作為治國之道。
曾慥,泉州晉江縣人。紹興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總領湖、廣、江西財賦。紹興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編纂鉅著《道樞》,主張“學道以清淨為宗,內觀為本”。
宋代居住泉州計程車大夫都很重視對道教諸神的崇奉,他們都借對道教神仙的祀奉來宣傳儒家思想,或為發展海外貿易服務。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趙涯建立烈廟(即以後的府城隍廟),以城隍廟與地方官陰陽互為表裡,治裡泉州。
嘉定、紹定間兩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寫《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宮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彌水患,保證農時。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修建東嶽行宮,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東方青帝。
知州倪思很敬重天慶觀道士陳以文。理學家朱熹敬重道士蘇紹成。真武廟又成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經商,企求神靈保佑,香火旺盛,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
六、元代泉州道教的繼續發展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經常賜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興盛。《元典章》載,道士可免除差役,為元泉州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元典章·禮部》載,中央設宣政院、功德使司兩個衙門,專門管理“和尚先生”(包括僧人和道士)等各門宗教僧人,且在地方各路、府、州、縣設定下屬機構,稱僧錄司、僧正、都綱等,具體管理地方各門宗教。
皇慶二年(1313年),元廷又同意各處路、府、州、縣的寺觀,推舉“有德行,知佛法”的長老,由“眾和尚(包括道士)保舉”,經有司批准而季任為“僧官”,以處理寺廟宮觀內外事務。至元十八年(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時膺任福建行省左丞,與受道學影響極深的兄長蒲壽,兩人“協力捐財”,重建清源純陽洞道、佛寺觀。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蒲壽之孫蒲一卿與萬戶孫信齋,再次協力修繕清源山純陽洞道、佛寺觀,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貞元年(1295年),改泉州天慶觀為玄妙觀。
人基本逃不開名利二字,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非常多千古流芳的人物,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都有一些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也是這個城市的自豪與底蘊,而在海口又有哪些歷史人物為大家所熟知呢?本期海口文化為你盤點解析。
海瑞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邱濬
邱濬(1420?—1495) 明代戲曲作家(公元一四一八年至一四九五年)邱濬字仲深,號瓊山,瓊州人。生於明成祖永樂十六年,卒於孝宗弘治八年,年七十八歲。登景泰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進士。孝宗時,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性介持正,熟於國家典故,晚年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卒,諡文莊。濬嗜學,記誦淹洽,冠絕一時。著有瓊臺會稿二十四卷,及家禮儀節(均四庫總目)等書。又著小說鍾情麗集,紀少年遇合事。亦工曲,著傳奇五倫全備忠孝記、投筆記、舉鼎記及羅囊記各一本。《曲錄》並傳於世。
白玉蟾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人,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閩清縣。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號海南,又號瓊山道人。幼天資聰敏穎異,七歲能誦九經,十二歲舉童子笠。再後則遇泥妨真人陳翠虛,攜入羅浮,凡九年始得其道。遍遊江南名山勝地。宋寧宗嘉定間,詔徵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頭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氣爽。每往來於名山大剎,神異莫測,時稱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
您也許還喜歡:
活躍的貴陽街頭文化
解惑:貴陽為什麼叫林城
淺談貴陽方言的特色
最出名的那些貴陽特產
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有非常多的名人留下了他們經過的足跡,也留下了他們的故事,讓後輩們銘記,當然有這樣的長輩也是晚輩們自豪的事情,所謂流芳千古、遺臭萬年,那麼在金華的歷史中有哪些歷史人物呢?本期金華文化為你盤點。
鄭蘋如
鄭蘋如(1918-1940),民國名媛,中日混血兒,革命英烈。父親是追隨孫中山 ...
1、《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 ...
我國古往今來都不缺傑出人物,正應驗了“江山代有才人”啊,每個時期都有傑出人物出現,他們為國家作出極大的貢獻,他們奮不顧身地走在了歷史的前沿,為我們創造輝煌的歷史文化。那麼,河北的歷史名人你們知道嗎?他們都是誰?一起走進河北文化看看是不是和你知道的一樣。
趙匡胤(宋太祖)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927 ...
原著作者張勇老師說過原型是“袁殊”。
袁殊,本名袁學易,化名曾達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統、軍統、日偽、青紅幫五重身份;特工身份活動期間,曾提供德、蘇開戰部署及日軍二戰期間的準確戰略情報;1945年10月秘密轉移到蘇北解放區。
1949年,被李克農調到中央情報部門 ...
杜牧:
杜牧出生在豪門世家,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輕時就中舉,平步青雲,一生基本沒有大風大浪,他與李商隱被後人稱作小李杜;
晏殊:
晏殊字同叔, 臨川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 ...
⒈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讓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
⒉黃香,東漢人,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 ...
歷史人物中忠仁孝義的代表:
1、忠: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2、仁:苻堅,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
3、孝:專諸,春秋時吳國棠邑人,吳公子光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