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道教歷史名人故事,張道陵簡介及來歷

道教歷史名人故事,張道陵簡介及來歷

  說起道教大家都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張天師。張天師的全名呢?相傳張天師以虎為座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天師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本期道教文化就為你介紹張天師叫什麼,以及他的簡介。

  本名:張陵

  別稱:張道陵、張輔漢、祖天師、張天師

  字號:字輔漢

  所處時代:東漢

  出生地:豐縣阿房村(豐縣費樓村)

  出生時間:公元34年2月22日(東漢光武帝十年正月十五日晚)

  去世時間:永壽二年(156)(丙申年)

  主要作品:《老子想爾注》

  主要成就:建立道教。

  張道陵,初名張陵,後改今名,字輔漢,傳說是西漢宰相張良的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

  漢順帝時永壽元年在鶴鳴山建立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臺山(又名天柱山)飛昇,傳說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白日飛昇。

  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之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時又有稱五斗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

  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

  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裡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讓但是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江西曆史名人故事,陳寅恪簡介詳解

  陳寅恪是江西一位歷史名人。是以為集一身技藝在身上,百年難見的人物。曾經任職任教與清華,西南聯大,廣西,燕京和中山大學等等。自己也會寫一些書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江西文化,瞭解更多關於陳寅恪的資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

  陳家兩代素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風氣之先採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讚賞。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並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復旦公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回國。

  民國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民國十年(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採用導師制。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力薦陳寅恪為導師,並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與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篔結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歎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

  民國十九年(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戰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閒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3]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闢了新的途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但由於此前在國內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手術,再經英醫診治開刀,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臺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併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海上馬車伕,盤點荷蘭歷史名人故事

  荷蘭,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也被譽為海上馬車伕。在這樣的一個高度發達的有著寬容的社會風氣的國家中,關於他們的歷史名人都有哪些呢?他們又分別有怎麼樣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文化名人中瞭解下吧。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中文又稱”凡高”,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困擾其多年的精神疾病發作自殺身亡。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看到了日本浮世繪以及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後,梵高的作品,《天空星夜》、《新向日葵》與《小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倫勃朗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1669)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臺灣簡稱為林布蘭特。倫勃朗早年從師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倫勃朗在繪畫史——不獨是荷蘭的而是全歐的繪畫史上所佔的地位,是與義大利文藝復興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歐的民族性與民族天才。造成倫勃朗的偉大的面目的,是表現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種特殊技術。

  約翰內斯·維米爾

  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

  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淨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

  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緻,色彩明朗和諧,尤善於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維米爾的繪畫給人一種真實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真實感。

  蒙德里安

  彼埃·蒙德里安(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蒙德里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與德士堡等組織“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今日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

  蒙德里安早年畫過寫實的人物和風景,後來逐漸把樹木的形態簡化成水平與垂直線的純粹抽象構成,從內省的深刻觀感與洞察裡,創造普遍的現象秩序與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線美,主張透過直角可以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


歷史名人故事

  1、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大嫂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後來有一個老者,慕名前來,免費 ...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1、孫叔敖的故事:荒丘的福音。   2、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名臣,在他重病纏身的時候,他告誡兒子說:“大王有很多次要賜給我封邑,我都沒有接受,這樣做是為了在我昇天以後,大王會給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你千萬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   3、在越國和楚國之間有一塊荒丘,那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那個地方名聲不好, ...

廣州歷史名人故事

  1、洪秀全:1851年1月11號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率眾起義,國號稱太平天國。   2、詹天佑:愛國鐵路工程師,1873年考取第一批留學幼童生赴美學習。   3、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   4、孫中山:曾用中山憔筆名故雅稱中山,領導辛亥革命。 ...

黑龍江有哪些歷史名人故事

  1、福齡陳,黑龍江墾荒事業的開拓者。光緒二十八年冬,被委任為“蒙荒行局總辦”,承辦扎克圖蒙荒事務。在任上,陳福齡辦事公平認真,上下均沾其惠。尤其是為將來地方設治考慮而預留城基的事務很為後人稱道。   2、孔慶璽,哈爾濱“大成堂藥鋪”創辦者。山東曲阜人,早年隨父學醫,後到達哈爾濱開設“大成堂藥鋪”。他醫術高 ...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楊修之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很多令人學習的故事,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繁榮與亂象並存的年代,因為英雄的眾多給後世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本期華陰文化為你揭秘楊修之死。   曹操聚集兵隊想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 ...

曲劇新芳唱段集錦新芳簡介

  中國,世界四大古國之一他的的歷史淵遠而悠長,在很早的時候就有戲劇的表演。都知道中國有五大劇京劇、越劇、黃梅戲等,但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曲劇文化裡張新芳大師的唱段集錦,希望大家喜歡。   張新芳(1927年——2006年8月):河南曲劇大師,國家一級演員。河南鄧縣(今南陽鄧州)人。1980年加入黨。十 ...

志和簡介作品

  1、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門鎮)石山塢,又遷潤田張村庇。唐代詩人。   2、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