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道教與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

  1、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是世界觀不同。

  2、佛教是無神論,道教是有神論。對待生死的態度不同。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主張不同。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切來說都是苦海。對來生今生的態度不同。佛說來世,道重今生

道教與佛教禁忌的五葷三厭是什麼東西

  我國的宗教總是有太多太多的戒律,例如佛教不能吃肉。不過,佛教和道教也有相同禁忌的東西,那就是五葷三厭,那什麼是五葷三厭呢,能在道家和儒家推崇,還能被外來宗教所引用,口不說非禮之言,戒食五葷三厭。本期宗教文化為你介紹。

  五葷三厭為中國古代的“齋戒”飲食的禁忌,最早為道家、儒家所推崇,後被外來宗教引用。五葷: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三厭:道教忌食的三種肉:即雁、狗、烏龜。

  宋代羅願,《爾雅翼》謂:“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注意“蔥”不在道教五葷之列。“三厭”指狗肉、大雁和烏魚。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殊不解。

  《孫真人歌》,謂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魚。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道教有三厭,分別是:天厭鴻雁,地厭狗,水厭烏龜。這三種肉,是絕對不能吃的!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版本的三厭,甚至還有“四不食”(即牛、狗、烏魚、鴻雁不食)等說法。

  口不說非禮之言,戒食五葷三厭;身不做非禮之事,心平氣和;心不想非禮之物,內外潔淨,方可謂之清口。簡言之,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食,心口身合一,各項俱足,才是真正的清口。

  蓋五葷、三厭、菸酒之類,均是昏性之物:五葷(蔥、蒜、韭、薤、興蕖)乃天地不正之氣所生,食之易傷五臟元氣(蔥傷腎、韭傷肝、薤傷脾、蒜傷心、興蕖傷肺),故修道者不食;厭者,食久而生厭也。三厭(天厭飛禽、地厭走獸、水厭水族)乃橫行之物,食之易傷三寶原靈,更暗損陰德,故修道者亦不食之;酒是亂性之根源;煙亦耗元氣,損傷元靈。因此修道人應當戒除五葷、三厭、菸酒,從而留清去濁,煉陰補陽,使之自性光明。

  佛曰:“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不殺生。”素食,可使很多人不作屠殺的獸性行為,養成慈悲博愛之心。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很多養牛之人不吃牛肉,養狗之人不吃狗肉,只因這些動物有情、有識,所以不忍殺之食其肉。陸放翁詩:“血肉淋漓味定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人是萬物之靈,豈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於動物痛苦的身上?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自古以來大家皆知的定理。人害咱,咱不服,打架論爭;咱害他,難道說,他肯容情?故清口以後,不再種因,亦可去果報。若不清口,孽障不清,何以脫輪迴?不守戒,則命根不固,何以了生死?俗話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同修同得,不修不得。”你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你若造了罪,別人替不得。是故欲免地獄,當除惡心;欲免餓鬼,先斷慳貪;欲免動物,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性見則成佛無疑。

日本神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日本神道教是從日本的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期初並沒有具體的教派名稱,後因佛教的傳入為了區別神道與佛教而命名為神道教。在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教徒十分反對佛教,也曾出現過廢佛的運動。下面就讓我們認真分析神道教文化究竟和佛教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吧。

  日本進入鎌倉幕府時期(1192~1333)以後,確立了以封建領主經濟為基礎的武士統治體制。宗教界舊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等日見衰微,而新成立的淨土宗、真宗、日蓮宗以及新從中國傳入的臨濟宗、曹洞宗正在迅速傳播,在神道界也出現了反對佛教的神道學派,其中影響大的有:

  1、伊勢神道。14世紀由伊勢神宮外宮祠官度會行忠、度會常昌等創立,故亦稱外宮神道或度會神道。否認本地垂跡說,提出系統的以神道為主體,以儒、佛、道為從屬的神道理論。認為宇宙的本原神是國常立尊,其創造萬物的神妙作用稱做天御中主神,二神共為一體。

  宇宙本原神具有五行之首的水德,而伊勢外宮所奉的豐受大神是水神和食物神,與天御中主神也是同體;伊勢內宮所奉的天照大神是日神,具有火德,與豐受大神互相依存;並強調神皇一體思想,認為“大日本者,神胤也。……神者君之內證,垂慈悲而同塵;君者神之外用,昭儉約而治國”。他們還注重封建道德的宣傳。主要文獻是《神道五部書》。

  2、吉田神道。由室町時期文明年間(1469~1487)京都吉田神社的祠官吉田(祖姓卜部)兼俱創立,也稱卜部神道、唯一神道(謂日本自古唯有神道,“純一無雜”)。反對“佛主神從”的神道學說,認為宇宙的根本神是太元尊神,《日本書紀》中稱之為國常立尊,它是萬物的本體;不是神為佛的化身,而是佛為神的化身。

  神道是安人心,防鬼神之道;人心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個機能,人身有生、長、病、老、死五種機能,而要使這些機能表現正常,就應作“內外清淨”的修行。自稱所創神道是無本宗源神道、大日該國固有之神道。主要文獻是《神道大意》、《唯一神道名法要集》。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援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援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抑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

  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

  從江戶時期元祿年間(1688~1703)到明治維新,由國學者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完成復古神道的學說體系,反對神道教依附於佛教或儒教,反對用儒佛思想解釋日本古典和神道,主張依據日本經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來探明日本神道教的本義。

  認為宇宙萬物的創造神是天御中主神,世界分為顯(現世)、幽(死後世界)兩界,現實世界由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統治,而死後的世界由大國主命統治。人死後要在幽界接受審判。根據生前的不同行為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善成神者將長生不死。

  認為倫理綱常中孝道最重要,廣義的孝包括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鼓吹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當統治世界,其國體皇位尊嚴無上。其思想對明治維新王政復古有很大影響,也是近代神社神道的主要理論依據。主要文獻有荷田春滿的《創學校啟》,本居宣長的《直毗靈》、《玉百首》、《百事記傳》,平田篤胤的《古道大意》、《俗神道大意》等。


道教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不同,還有起源地不同。   1、對待生和死的態度不同:   佛教認為,當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就“覺悟”了。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迴圈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道教修行秘訣中說,“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 ...

佛教道教有什麼區別

  佛教與道教最主要的區別是“道日今生,佛說來世”。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簡單地說,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託在來世。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通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   其基本區別是;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 ...

苯教佛教區別

  1、原始苯教和原始佛教有本質區別:苯教信仰萬物,佛教信仰佛陀。   2、苯教是西藏地區的原始本土宗教,當佛教傳入中國西藏的是時候,與苯教經過一段時間的鬥爭,或者說是取長補短,形成了現在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不是小乘佛教,也不是大乘佛教,自己一教派。中國佛教分為大乘小乘藏傳。   3、松贊干布在西藏廣傳佛教, ...

道教佛教區別

  1、教義不同。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無色亦空;“凡物之過程,成住環空,終歸於空”,有亦是空,無亦是空;禪宗頓悟,只有悟空。道教則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無生有,“道生一”,即有一;“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萬物”,即有萬物。萬物有生,自然因動而生變化,長生 ...

印度教佛教區別

  1、起源不同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宗教,其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釋迦 ...

道教佛教區別

  雖說佛道本一家,但兩大教還是有著許多區別,下面就和大家簡單講講佛教和道教一些本質區別。   一:佛說來世,道重今生   道教更講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說來生之事,道教不否認來世,但認為今生人應該過得不留遺憾,更認為來世之時人早已不是自己。   二:肉身和色身的區別   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 ...

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區別

  北傳佛教是指自北印度經中央亞細亞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爾、西藏傳入蒙古一帶的佛教之總稱。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是指傳佈於南亞的佛教。整體而言,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為主,流行梵文聖典及其翻譯經典。南傳佛教則儲存較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語佛典。北傳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