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題西林壁》;作者:宋代著名詩詞家蘇軾;全文:“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緣:因為,此山:指的是廬山;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會得不出正確答案。
出處:《題西林壁》;作者:宋代著名詩詞家蘇軾;全文:“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緣:因為,此山:指的是廬山;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會得不出正確答案。
1、前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
2、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1、指的是廬山。
2、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3、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4、全詩內容: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話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