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的曲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300多年前,就有滿族的太平鼓(單鼓)和八角鼓(後改成單絃)。200年前產生了東北子弟書。
100年前,瀋陽有評彈、弦子書、大鼓、八角鼓等曲種。辛亥革命後,瀋陽、大連、撫順等地曲藝藝術盛行。
目前,遼寧省曲藝有40多種曲種,尤以自彈自唱的弦子書發展過來的東北大鼓和土生土長的民間歌舞演唱藝術——二人轉(舊名“蹦蹦”)最為有名。
此外,瀋陽雜技團的雜技也聞名中外。
遼寧省的曲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300多年前,就有滿族的太平鼓(單鼓)和八角鼓(後改成單絃)。200年前產生了東北子弟書。
100年前,瀋陽有評彈、弦子書、大鼓、八角鼓等曲種。辛亥革命後,瀋陽、大連、撫順等地曲藝藝術盛行。
目前,遼寧省曲藝有40多種曲種,尤以自彈自唱的弦子書發展過來的東北大鼓和土生土長的民間歌舞演唱藝術——二人轉(舊名“蹦蹦”)最為有名。
此外,瀋陽雜技團的雜技也聞名中外。
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先生攜《田連元自傳》一書來到瀋陽與讀者見面,田連元表示,評書演員很辛苦,不可能一夜成名,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
4日,在瀋陽某書店內,有年長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也有年輕至90末出生的小朋友都在靜候一位他們心中的偶像—評書大家田連元。這次田老師攜書回到曾經工作、奮鬥過的遼寧和新老書迷近距離接觸,讓書迷們歡呼雀躍。他們之中有從小聽田老師的評書長大的,也有和田老師有過很多故事的“老朋友”,書迷們親切地同田老師回憶過去、暢想未來,並像“家裡人”一樣祝福這位評書藝術家身體健康,安享晚年。
瀋陽的書迷透過贈送國畫、書法等方式向田連元大師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更有90後小書迷現場表演段子請田老師點評。受到熱情書迷們的如此追捧,田老師感謝之餘也表示,評書這門說話的藝術,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它正結合著多種渠道以更新鮮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據瞭解,《田連元自傳》一書是田連元先生以自己70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和經驗感悟,加上常年說評書的積累,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和真誠的筆調將自己孩童時期至古稀之年的往事娓娓道來,內容生動幽默,闡述鞭辟入裡,於調侃之中折射出人生的大智慧。
山東大鼓(網路)
山東曲藝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享有書山曲海之美譽,為全國民間說唱藝術較為興盛發達的省份之一。在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曲藝中的鼓就有山東大鼓、膠東大鼓、山東八角鼓、山東漁鼓、東路大鼓、西河大鼓(含陽信木板大鼓)等。
山東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 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流傳於以菏澤為中心的廣大魯、蘇、豫地區。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自《老殘遊記》之後,始諧音美其稱為“梨花大鼓”。後逐漸發展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敲擊矮腳鼓和特製的半月形梨花片並有三絃伴奏的說唱表演形式。梨花大鼓風格樸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山東大鼓抒情交融。
膠東大鼓是流行於膠東半島上的一種鼓曲形式,該曲種產生已有250年左右的歷史。開始時為盲人所創,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說書兼算卦,到了清嘉慶之後,才結合“靠山調”慢慢發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調,後吸收東路大鼓、萊陽彈詞、茂腔等唱腔曲調,得到新的發展。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
山東漁鼓系源於唐代道曲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南宋始用漁鼓簡板伴奏,元明以來流傳很廣,與各流行地區民間俗曲相結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調。演唱內容以歷史傳統與民間故事為主,宗教色彩日漸淡薄。因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漁鼓”,流行於山東境內的統稱“山東漁鼓”。漁鼓演出形式簡單,用漁鼓、簡板伴奏,唱白自由,語言通俗,曲調適於述說,幾近吟誦。
東路大鼓亦名“老東口”,在山東東部農村小唱基礎上,受茂腔等地方戲曲影響,逐漸演化而成。清末,因其久已流行的梨花大鼓相對稱,而叫做“東路大鼓”。其演唱形式一般採用大鼓和鋼板伴奏,演唱者邊擊鼓、板,邊說唱,唱詞為韻文,兼以散文唸白,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東路大鼓的曲調剛健有力、活潑流暢,語言通俗質樸,深受群眾喜愛,故當時以說書為業的民間藝人數不勝數。
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山東等地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以說唱中、長篇書目為主,也有少數演員專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有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兩種演出形式。弦子書以小三絃伴奏,演員自彈自唱;木板大鼓演員自擊木板和書鼓說唱。後來,這兩種曲藝藝人拼檔演出,形成以鼓、 板、小三絃伴奏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