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大運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的開鑿工程,一次是春秋時期,由吳國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邗溝雖在東漢已受重視,但至末年,地方割據,三國時為孫曹兵爭之地,運道並不通暢。東晉時,邗溝渠化堰壩開始出現。當時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漲時水從壩上溢流或有單閘,開門引潮,閉門蓄水。
我國的大運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的開鑿工程,一次是春秋時期,由吳國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邗溝雖在東漢已受重視,但至末年,地方割據,三國時為孫曹兵爭之地,運道並不通暢。東晉時,邗溝渠化堰壩開始出現。當時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漲時水從壩上溢流或有單閘,開門引潮,閉門蓄水。
京杭大運河修建於春秋時期至隋朝。京杭大運河是一條位於中國東部的人工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曆史。最初修築京杭大運河是為運輸軍隊的軍事行動服務,後成為連通中國南北的交通要道,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什麼時候修的
京杭大運河是一條人工運河,位於中國東部的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地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現已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的第46個世界遺產專案。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春秋時期),完工於隋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曆史。京杭大運河在唐宋兩朝最為繁榮,元代是取直,明清時進行疏通,直到今天都仍在投入使用,發揮著重要的通航與運輸作用,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京杭大運河最初的作用是為運輸軍隊、糧草等軍事行動服務,如京杭大運河最早的雛形——吳王夫差所開鑿的邗溝最主要和直接的作用即是運輸軍隊北上討伐齊國,而隋朝統一中國之後,京杭大運河的作用逐漸轉為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諸多方面,成為連通中國南北的交通要道,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風景宜人,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周圍還有青城山風景區,是有名的避暑聖地,南橋,趙公山,安瀾橋等,也是吸引遊客的絕佳風景區。
都江堰簡稱“灌”,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