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邵陽民俗賀郎哭嫁歌悠悠

邵陽民俗賀郎哭嫁歌悠悠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巖寨、五團、蓬洞、蘭蓉等苗鄉侗寨,有唱山歌進行娛樂的習慣。農忙農閒,山林田野,隨時隨處都能聽到山歌。山歌象苗山的清泉一樣甜美,米酒一樣甘醇,山花一樣爛漫。每逢山寨有婚嫁喜慶、重大節日,或遇外鄉異地能歌善唱的歌郎來苗約同寨走親訪友,山寨的男男女女便七八個一夥,十幾個一群,歡聚一起,薦出歌手或自告奮勇,進行山歌對唱或山歌聯唱。一唱就是幾個鐘頭,甚至通宵達旦。

  山歌對唱,內容豐富多彩,大體分為雜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苦情歌、謎語歌等幾大類。雜花歌,隨想隨唱,遇事論事,雖然雜亂無章,但是饒有風趣,常常逼人捧腹大笑。思情歌,多為未婚男女青年對唱,由遠及近。由淺入深。交流心意,互吐情懷。往往帶著求婚的意向,透過情意綿綿的山歌,播下愛情的種子。古人歌,唱的是古代英雄豪傑、名人壯士;具有故事情節,表述生動感人,給人教益,振奮人心。苦情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勞動人民苦深難重的故事為題材,訴說舊社會的災難苦楚,情感悲傷,催人淚下。謎語歌則以生動形象的謎語測試對方的學識和智力,有問必答,頗為趣味。

  最為盛行的是思情歌,對唱思情歌如同校場比武,或誘 “敵”深入,或跟蹤追擊,既可針鋒相對也可轉戰為和,氣勢迅猛時,如狂風暴雨;溫柔委婉處,如春風和煦,情意纏綿。既有固定的程式,又不落俗套,但歌詞一定要高雅含蓄,以物詠情,託物起興,彼此尊重,不得粗野,即使要以歌相“罵”,也是“指桑罵槐”,聲東擊西的戲謔。

  在苗家的歌海中,纏綿悱側的嫁女歌和悠揚明快的賀郎歌最有民族特色,值得一提。苗族姑娘出嫁前夕,好友都來“陪嫁”,唱嫁女歌,系出嫁苗姑與女友圍成~個圓圈而唱,又叫唱“花園歌。’”先由姑娘自己哭嫁,以歌來抒發離別之情,女友隨之伴唱,唱的勸慰、勉勵之詞,歌中用“哩啦哩”襯詞唱和,所以又叫“哩啦哩”,親切優美,纏綿徘測。賀郎歌是新娘到男家之後,由男方親友演唱,以其旋律動人,節拍形式變化跳躍而聞名。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創作、著名歌唱家何紀光演唱的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就是用城步苗族賀郎歌為主要創作素材,以其明快的曲調、悠揚的旋律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聽眾。

  城步蓬洞一帶苗族姑娘出嫁之際,還有請歌郎對唱“酒 歌”之俗,一般要唱一天一晚。全套酒歌分攔門歌、十折歌、公爺進地歌、結親路歌、三代根基歌、奉親歌、過定歌、謝主家歌、龍船歌9個部分,歌詞有15000餘字,均用苗語演唱。歌郎每唱一段,大家跟著和起歌尾,悠揚悅耳,熱鬧非凡。唱到最後主家用一隻臘鴨表示“龍船”,雙方歌郎各扯一端,邊扯邊唱,唱贏者贏得鴨子,意為贏得“龍船”,為酒歌中最精彩的高潮。唱完“酒歌”,迎親隊伍領著新娘,唱辭別歌欣然回程。

湘西土家族婚俗 送香袋 塗抹模米 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們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絲布作袋面,紅布做袋裡,上面繡著“鴛鴦戲水”等圖案。如果小夥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於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親十拿九穩。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當天晚上,有鍋灰塗抹“模米”的風俗。“模米”是代表新郎來迎親的那個小夥子,一般“模米”沒有特殊標記,還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將其找出來。姑娘出嫁時,全村的姑娘都來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會積極辨認誰是“模米”,以便用鍋灰塗抹他,因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時實在辨認不出,姑娘們就將男方來的小夥子全部塗抹,據說,被塗抹的小夥子越多,日後女方愛上男方的小夥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後也能相親相愛。新娘在婚禮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誰家的姑娘不善於哭,就會被認為才低賢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將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過來。而且哭的時間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開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轎時,才算結束。

土家哭嫁歌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土家女哭嫁習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離別,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禮前三日開始,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數碗,邀親鄰少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嫁歌每首四句,先從母親哭起,接著是父、祖、兄弟、姐妹。"哭"完直系親屬再"哭"旁親。"哭"到哪位旁系親人,則此人需送錢添箱。凡是來"勸"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則須陪哭。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感謝養育恩,訴說離別苦,託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惋動人。

  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本是土家民族獨特風俗的傳承,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十年前,土家女子出嫁時不會哭或哭得不動人,還會被人恥笑,而現在,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卻極少有人再哭了。

  大概這也是土家民風民俗日益零落的跡象吧。或是土家旅遊業熱點多賣點少的根本原因之一。

  別失卻那分土生土長的古樸韻味,別失卻那分原始的生態文化,願哭嫁歌不會成為土家族的"千古絕唱"。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裡,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捨之情。按照習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個月,直哭得聲音嘶啞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式則根據出嫁的程序來劃分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 ...

少數民族的婚俗之仡佬族的唱法

  仡佬族的哭嫁歌是一種告別禮儀,是姑娘出嫁時候必唱的,四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這個習俗傳統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是仡佬族當中的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前與家族內外至愛親朋所進行的告別禮儀。完成哭嫁這一禮儀過程的方式是以哭伴唱、以歌抒懷,因此它是 ...

四川民俗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於四川農村中,隨地區變化而大同小異。解放前,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 ...

張家界土家姑娘習俗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 ...

跳喪,土家人都當喜事辦

  親人去世,因為悲傷而哭泣,這是人之常情,除非不孝之極,誰會去歡歌舞蹈?可是世上有一個民族偏這麼怪:親人過世後,他們不僅不悲不哭,反而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盡情地“歡樂”,千百年來一直沿襲著這個不可思議的習俗。   這個民族就是巴人及其後裔土家族。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其活動範圍至今史學界尚未有一致的結 ...

陝南俗聞

  “哭嫁”,是陝南姑娘出嫁時的一種儀式和傳統風俗。“哭嫁”,不是真悲,實是“喜嫁”,哭裡帶喜的“唱嫁”。所謂“哭”,並非真哭,只是用特有淒涼韻調來表達、抒發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內容,可分為三種,一是“哭胞親”,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親的人未到之前進行。“哭”罷父母,再“哭”兄弟 ...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