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鑼鼓樂
鄂南鑼鼓樂
鑼鼓樂就是指全部使用打擊樂器演奏鑼鼓曲牌的音樂,鑼鼓曲牌俗稱“鑼鼓點子”。鄂南就流行著許多打擊樂器。
鼓類——腳盆鼓。大堂鼓、小堂鼓、鞭鼓(有寫作“邊鼓”)、建鼓(扁圓形,順鼓直徑有長柄橫穿鼓周,左手執柄舉鼓,右手執槌向上敲打)、扁鼓、梆鼓(有稱“腰子鼓”),赤壁市農村常以麂角作槌敲打此鼓伴唱《栽田鼓》,故鼓詞有“麂角打鼓響叮咚”句)、漁鼓(沿江農村流行,竹筒一端蒙蛇皮或黑魚皮或豬“尿泡”,以手掌拍擊)。
此外還有鑼類、鈸類,銅鐵類、木竹類等。
在鑼鼓樂裡,並不是所有曲牌用上所有的打擊樂器,而是按需要有選擇地使用。鄂南鑼鼓樂常用的打擊樂器有馬鑼、小鑼、堂鼓、鑼、鈸,有時也用鞭鼓、腳盆鼓。馬鑼是形成鄂南鑼鼓樂地方特色的突出樂器。
鑼鼓樂是鄂南城鄉普通流行的樂類,在民間有許多應用場合,包括民間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戲燈”,故鑼鼓樂又稱“花燈鑼鼓”;重大節日的喜慶集會或遊行;民間婚喪“紅白”大事;傳統節日期間除“戲燈”以外的群眾自娛演奏;民間劇團演出前“打鬧臺”。
鄂南各地,春節期間都有“戲燈”傳統習俗。清·同治六年《通山縣誌》記載:“每歲元日,爆竹之聲盈里巷……上元(正月十五日——作者注)前數夜,鄉城皆放花燈,以竹為主,若龍若師(獅——作者注),製作精巧,最勝為故事燈,周圍製造人物數百,層砌而上,煌煌如銀山,如火筍,或十臺、三五臺不等,鑼鼓隨之,曰戲燈新年。”戲燈,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民間舞蹈表演。正月是民間舞蹈表演最集中的時候。
鄂南民間舞蹈除全國各地都有的龍燈、高蹺等流行形式外,具有鄂南地方特點的主要有:《小草把龍》、《單龍戲虎》、《戲鳳凰》、《打花鞭》、《五龍拱聖》等。這些民間舞蹈用的音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鑼鼓樂伴奏加入聲伴(演)唱,伴(演)唱的民歌叫“燈歌”,這一部分留在以後的《民間歌曲·燈歌》集中介紹;另一種是隻用鑼鼓樂伴奏。
有些地方春節舞龍只是一條龍或多條龍燈。而在崇陽縣和赤壁市隨陽、通山縣楠林一帶,卻既舞龍又戲虎,二者同時表演。鑼鼓樂伴奏也有兩套打擊樂樂班子:威武宏大的“大打”和緊張激烈的“小打”。唐朝有一年,藥王孫思邈在江南山區採藥,遇見虎神喉嚨卡骨,疼痛難忍,藥王為之醫治,敷以草藥,疼痛即止。過後,虎神將此事告知龍王,恰逢龍王身上奇癢難忍,亦求藥王為之醫治。藥王叫他將全身鱗甲張開,見其內長滿山蝨,捉盡後病即除。龍王虎神大喜,作龍騰龍躍狀為藥王起舞。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平安。人們為求龍王虎神世代庇佑,就在每年正月,以竹紮起龍虎燈,效龍騰虎躍狀戲舞。
鄂南婚茶——一女不吃兩家茶
鄂南婚茶在定婚茶、啟節茶、成婚茶、抬茶鬧茶、撒帳茶、結夥茶會之外還有新娘的沿家敬茶。
一般是在婚期的第一個春節的初一早晨,新娘穿裙戴花手捧茶盤沿各家拜年敬茶,新郎提壺添茶,有的地方是小姑子提壺。這目的也是“和”之意,借敬茶而進村中各家之門,聯絡親情,以便日後行走方便。這種“認門茶”在有些地方是於婚後第二天早上進行,蒲圻則多在除夕之夜進行。
陽新富水出江口一帶在婚壽喜期時興“擺茶”。與主家至親的各家在客人來後要在酒席之後請擺茶,請的是最重要的貴客,一般是一桌。或在自己家中擺上一桌茶,或在主家酒後的席桌上擺,桌中一隻大茶盤,放上各色果點,客人每人一隻杯,斟上茶水或糖茶,就茶吃果點,茶只一杯,不再斟添,一家過後再接一家。
擺茶的用意也是借茶示敬認親,尤其是初次上門的新親,透過擺茶而相識相談相瞭解,這有點兒茶館喝茶交友的意味,且顯得更為親切。
鄂南婚茶、壽茶的式樣和程式遠不只上敘這些,各地不同,各時有易,礁以全到。“客來敬茶”遠在唐宋就成風氣,司宋肅浪有以茶作為婚嫁禮節的記載了。《見聞錄》:“通常訂婚,以茶為禮,故稱乾宅(男家)致送坤宅(女家)之聘金曰茶金,亦稱茶禮,又日代茶,女家受聘日受茶”。
可見,古男女聘婚是以茶為主禮的,後代物質豐富,婚聘講究,以錢財物為主,超於茶的價值,但意識上仍以茶為婚約象徵,故以錢代茶或以物佐茶。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叫長安鼓樂(俗稱細樂、樂器),是從我國隋唐時代一直流傳於西安城區及沿終南山一帶的一個具有中國古典音樂傳統的民間大型器樂樂種。脫胎於唐代燕樂,後融入唐宋宮廷音樂在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流亡而傳入民間,在民間以鼓樂社的形式存在。其樂曲在結構上與唐大麴有相近之處,所用的樂譜與唐宋時流行的燕樂半字譜也有承繼關係。
西安鼓樂以竹笛為主奏樂器,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是室內樂,吹奏樂器有笛、笙、管,擊奏樂器則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及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擊奏樂器,有時還加上雲鑼。
“坐樂”分“八拍坐樂全套”和“俗派坐樂”兩種,前者因在坐樂第一部分“帽”中的頭、二、三匣中均用八拍鼓段而得名。後者則在結構用不用花鼓段和別子,在開場鑼鼓用大件擊奏樂器,氣勢磅礴,情緒熱烈。
“行樂”多用於室外演奏,如街道行進、廟會等場所。分“同樂鼓”(又稱“高把子”)和“亂八仙”(又稱“單面鼓”)兩種形式。“同樂鼓”的樂器有笛、笙、高把鼓、小叫鑼、貢鑼、鉸子、手梆子等,樂曲舒緩典雅。“亂八仙”因用笛、笙、雲鑼、單面鼓、引鑼、鉸子、手梆子八種樂器而得名,演奏曲目廣泛,包括民間小調和民間器樂曲等,樂曲短小,旋律優美。
鼓樂社主要圍繞寺廟活動,至今仍儲存著傳統的鼓樂演奏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及譜式。現存鼓樂社使用的樂譜,仍然是古代的半字譜,全系手抄本,較早的出自明代。長安鼓樂演奏形式多樣,分為行樂和坐樂兩類,樂器分為文樂和武樂兩種。樂隊演出陣容強大,一般出場幾十人,類似西方的交響樂。
目前,長安鼓樂社組織主要分佈在陝西省西安地區的村鎮和寺院,以西安東倉、城隍廟、長安區何家營、周至縣集賢村、藍田縣等最為著名。
2009年,西安鼓樂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專案。
十樣錦 鄂南民間吹打樂
黃梅戲《天仙配》第一場裡,七位仙女在天上觀看人間時有句唱詞:“大紅花轎來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這“吹吹打打”的,就是吹打樂。古代沒有銅管樂,軍隊還將這種民間吹打樂作為軍樂演奏,叫“鼓吹樂”。吹打樂由鑼鼓樂和吹管樂兩個部分有機組成,演奏時,二者或合或分,互相補充,互為輝映,比鑼鼓樂更富旋律性,比吹管樂更富 ...
鄂南嗚嘟
嗚嘟嗚嘟原名“叫嘰兒”,本是牧童玩具。
嘉魚縣牌洲灣位於長江中游沖積平原,江堤與河床之間有著片片長蒲蘆葦與青草的野洲,是放牛的好牧場,這裡泥土溼潤,粘性極強,當地人形容這裡土質是“下雨一團糟,天晴一把刀”。牧場與粘土,是嗚嘟——叫嘰兒產生的條件;不知哪個時代的放牛娃,就是嗚嘟——叫嘰兒的第一個製作者。 ...
鑼的歷史是怎樣的?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 ...
漢鑼
漢鑼,言指武漢地區生產的銅響器。具有濃厚地方風格的漢鑼,其內涵外延擴充套件到了鑼、鈸、釵、鍾諸種銅響器,與蘇鑼、秦鑼、京鑼一起,稱為我國“四大名鑼”。今天的漢鑼,不僅能配合中國武戲文唱,也能為西方交響樂和爵士樂配音,成為譽滿中外的名牌產品,行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百餘年的漢鑼製造史並不長,但它背後 ...
鑼鼓書
民間曲藝鑼鼓書,發祥於上海東南沿海的南匯。從它的濫觴階段發展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漢末晉初,祖師許旌陽。
傳統的鑼鼓書表演形式有:
一、“占卜”儀式,古稱“太卜”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保”。功 ...
鄂南提琴 獨特的拉絃樂器
我國民族樂器的弦振樂器家族中,有彈撥樂器(如箏、琵琶、古琴)、擊絃樂器(如揚琴)、拉絃樂器(如二胡、京胡、高胡)。用拉絃樂器演奏的音樂就是拉絃樂。而在鄂南民間,流行著一種特有的、自制自娛的拉絃樂器——提琴。
提琴,約起於我國宋、元時期北方和西北方的遊牧民族,蒙族稱“胡爾”,漢族稱“胡琴”,提琴,則是古 ...
萍鄉春鑼簡介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以明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和簡便靈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作為曲首的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