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祭敖包是什麼節日
鄂溫克族祭敖包是什麼節日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的傳統民族習俗,鄂溫克族作為一個草原上的名字自然也少不了這麼一個特殊的節日,祭敖包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期鄂溫克族文化一起了解鄂溫克族的祭敖包吧!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和瑟賓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
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過去內蒙古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阮葵生《蒙古吉林風土記》雲:“壘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聖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農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
關於祭敖包的由來,已無據可考。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製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
可茫茫草原,到哪裡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著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瞭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著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
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時,祭敖包的形式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會”。
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最有特色的鄂溫克族文化也是內涵豐富。鄂溫克族人民勤勞智慧,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賦有色彩的傳統節日,米闊魯節就是最好的體現。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鄂溫克族的米闊魯節,一個豐收的節日。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流行於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每年農曆五月廿二,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闊魯節。當天,人們拾馬烙印、除壞齒、剪耳記、剪鬃尾;給羊割羊勢等。上述生產活動結束後,人們互相拜訪,舉行宴飲、歌舞等活動,歡慶豐收。
這一天,人們清早起床,青壯年們從浩特(牧村)的一頭開始,逐戶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尾和給羊去勢等。老人們在這一天把母羊羔送給兒女、外甥、侄子,祝福他們今後羊群興旺。青壯年們不論到誰家,主人都要為前來幫助勞動的人們設酒席致謝,酒宴按先茶後酒的習慣進行。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和瑟賓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瑟賓節是每年的6月18日,“瑟賓”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會身著盛裝參加聚會,由酋長來主持節日,節日上會有搶銀碗,米日干車,賽馬等各種體育競技。還有人們特別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儀式,之後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
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儲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的樣式。
在敬酒時,主人捧一木盤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向幫助去勢的人敬獻哈達,並宣佈當年仔畜成活和牲畜增加的情況。來者也要祝願主人所養的牲畜興旺,被烙印去勢的牲畜數字與歲俱增。酒席間,大家還要盡情歌唱。這種繁忙而又歡樂的活動,從一家轉到另一家,牧民們整日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您可能還會喜歡: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普米族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源遠流長的福建媽祖文化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鄂溫克族的節日
鄂溫克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曆四月至六月擇日舉行。敖包多設在草原的山頭上,用石塊或土塊堆成的圓錐形祭壇,上面掛五顏六色的彩布或彩紙。
相傳,從前一個夏天的夜晚,有一個女人乘一輛套騾子的轎車來到村子裡,她招來了一場暴風驟雨,使全村人遭了災難;是年冬天,人們去鑿冰洞取水的時候,洞口裡又出現了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頭,就在這個時候,天突然颳起大風,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裡人便去請來九位喇嘛唸經驅妖,喇嘛憑藉佛法,捉住了這個女妖,把她壓在石塊和土堆下面。人們深恐日後她再出來興妖作怪,於是,凡經過那裡的人們,都自動地添上一塊石頭,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來。即使這樣,人們還是不放心,便定期給她祭祀,祈求她不要興風作浪,要保佑人們平安、人畜兩旺。四月至六月間,前往新增石塊的人最多,日久歲深,慢慢地成了傳統的節日。
舊時,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規模的型別,不同型別的敖包在不同的範圍內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內行祭,祭物及費用都在本氏族內攤派;盟敖包則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費用要在全盟範圍內攤派。也有自願捐贈的,富裕人家一次可贈數只羊。當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則指定專人放養,留作來年作用。
節日那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參加祭祀。祭祀開始,先舉行賽馬,然後擺上供物,由喇嘛唸經行祭,參加祭祀的人們紛紛往敖包上新增石塊。事畢,進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
鄂溫克族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流行於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每年農曆五月廿二,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闊魯節。當天,人們拾馬烙印、除壞齒、剪耳記、剪鬃尾;給羊割羊勢等。上述生產活動結束後,人們互相拜訪,舉行宴飲、歌舞等活動,歡慶豐收。
這一天 ...
鄂溫克族最重要的節日
瑟賓節
瑟賓節:“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每年的6月18日舉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傳統節目。節日活動中,通常表演舞蹈,還有賽馬、摔跤、勁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競賽。
春節:鄂溫克語叫“阿涅”,這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節日。在除夕夜晚,家家供諸神,老人們祝福晚輩生活幸福,像自己一樣長壽。正月初 ...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之祭龍節
在我國,各地方都有一些特別的傳統節日,用來慶祝豐收、祭拜神明等。祭龍節是基諾族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它又分為祭大龍和祭小龍,是基諾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祭龍節是怎樣來的?有又怎樣的儀式和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
祭大龍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阿嫫堯白創造了 ...
春節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節日
中國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而春節在鄂溫克族文化中一樣非常的重要。春節在鄂溫克族人民的心裡代表著幸福與美好,因此在春節的時候,鄂溫克族會舉行很隆重的盛會,而且複雜的禮儀程式這是必不可少的。
鄂溫克族人民最重要的節目是春節,人們圍著一堆篝火跳集體舞。獵手們和婦女們手拉手圍成一圓圈自左向右轉動,步 ...
祭敖包的傳說簡介
祭敖包簡介
敖包,蒙古語“堆子”之意,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積石頭為臺,重疊作圓錐體。敖包上豎旗杆懸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祭敖包一般都是在夏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在七、八月份,祭典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唱歌和跳舞等文體活動。[1]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 ...
中華民族:鄂溫克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 ...
鄂溫克族--簡 介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