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獵人的居室“撮羅子”
鄂溫克獵人的居室“撮羅子”
鄂溫克族是一個遊動性很強的群體,特別是保持著古老傳統,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獵人,他們一直保留著不定期遊動的習慣。所以,鄂溫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的特徵。
鄂溫克把居室稱為“柱”,古老的居室稱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帳篷,俗稱為“撮羅子”。“斜仁柱”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溫克語叫“希楞”,這是就地砍取落葉松細仔搭成傘狀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細杆,鄂溫克語叫“蘇那”,叉相交斜立,呈園錐形,再在立柱的間隔上搭20至30根輔助柱,這樣基本構成了框架。杆子的總稱叫“斜仁”,框架高約4米,直徑3米。框架正端為門,門兩側的杆子叫“特翁”,內部中心稍偏近門處,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過“柱”的頂端。由這立杆向門的反向系一橫杆“依嘎布佟”,是專為掛鍋和吊壺用的。“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蓋物,通常鄂溫克人在夏季喜歡用專門縫製的樣皮圍子苫蓋,到了秋季氣溫下降的時候,改用特製的扦皮圍子苫蓋。因子一端系在門左側的柱子上,另一端圍在門的右柱,餘下的部位,掀起來即為出入的門。門是開向日出的方向。樣皮苫蓋寬約1米,長近8米。一般一個“斜仁柱”要用七塊樣樹皮苫蓋。“斜仁柱”內,門的相對方向是“瑪魯”(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間是火堆的位置。按照習慣,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許到火位以北。家裡主婦和未滿15歲的女孩,可到”瑪魯‘附近,但須取同一路線回來,即由那裡去,就從那裡回來。
有賓客來時,“斜仁柱”的主人,按照習慣,要把客人讓到“瑪魯”神像的位置,也就是與門相對的位置就坐。“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許在“斜仁柱”內對火堆繞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通常,獵人們要在“斜仁柱”內生火做飯,當掛壺燒火時,禁忌掛鍋或用壺不穩,前後搖動。
鄂溫克人“柱”內,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糧,炊具和婦女用的針線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邊。即在“柱”的兩旁稍後處,沒有馴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齊排列,鞍上搭著暫時不用或閒置的物品。如米麵、皮子,彬皮苫蓋,小兒搖藍等。
鄂溫克人適應了嚴寒的生存環境,鍛鍊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內除用皮圍子外,只是燒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蓋一條氈子或一條被子,下面鋪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稈皮墊子。皮褥子下邊僅僅墊一些細碎的樹枝。
“撮羅子”是鄂溫克族傳統民居
鄂溫克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傳奇,鄂溫克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因此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撮羅子民居。鄂溫克族傳統民居是根據地勢以及取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而創造出來的。原始古老的撮羅子是鄂溫克族傳承上千年的歷史文化。
撮羅子的製作方法
撮羅子是可拆卸性帳篷,最快的時候20分鐘就可以搭起一個,它的蓋造方法也極為簡易且實用。撮羅子的選址,是在地勢較高、陽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處。
“撮羅子”又稱“斜仁柱”,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東北狩獵和遊牧民族的臨時住屋,這種圓錐型房屋一般高約3—5米,由二三十根碗口粗的松木為主幹搭建而成,外面覆蓋樺樹皮和帆布,看上去很像印第安人的“提皮”。
它一般被建在地勢較高、陽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處。撮羅子的內部空間比較寬裕,地面直徑一般為4—6米,室內北、東、西三面搭設供人起居坐臥的鋪位。有的是用乾草和樹皮直接鋪在地面上,更多的則是在約一尺高的架子上鋪木杆木板,上鋪草蓆或皮子,可以更好地防寒防潮。按照民族習俗,“撮羅子”內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級區別的。
撮羅子的風俗禁忌
撮羅子內的空間,高約一丈,地面直徑一丈二三尺至一丈六七尺。如門向南開,則在室內北、東、西三面搭設供人起居坐臥的鋪位。有的是用乾草和樹皮直接鋪在地面上,更多的則是在約一尺高的森架上鋪木杆木板,上鋪草蓆或皮子,可以更好地防寒防潮。鋪和門之間的中央空地,是燒火取暖做飯的地方。按照這些民族的習俗,撮羅子內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級區別的。北面(正面)是安放神位之處,最為尊貴。
平時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貴客才能在北鋪坐臥。如果供人起居,也只能是家中長輩。有的民族甚至規定,只有喪偶的男性長輩才能睡在北鋪,如果夫妻都健在或夫亡妻在,則只能睡在右邊的鋪位。
此外,家中的主婦和未婚女孩允許到北面神位前,而其他已婚婦女則不能,因室內中央是火位,他們不可以越過。火位兩邊的位置以右為上,兒子婚後與父母同住時,小兩口只能住左鋪,而且睡覺時應是男在北婦在南。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規定的基本原則是以北為尊、以男為尊。
受民族文化的影響,撮羅子還有一項特殊的風俗——婦女生孩子時必須移到原住撮羅子附近另搭的“產房”中去。這種“產房”也是撮羅子的樣式,只不過矮小簡單一些,有的還專搭一根橫木,做分娩時的把手。產房內設左右兩鋪,產婦住右,婆婆或助產女眷住左。
待新生兒滿月後,產婦可回到原住撮羅子,產房隨之拆除。這種做法的用意,並非特殊關照產婦,而是認為生孩子是“不潔”之事,應該避開家中供神和男人居住的地方。可見撮羅子不僅樣式很原始,而且其使用風俗也帶有許多古老觀念的色彩。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你所不知的瑤族禮儀文化
怒族不可思議的橋:“溜索渡江”
歷史悠久的壯族稻作文化
仙女節,怒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赫哲族的傳統民居“撮羅子”
每個民族根據地方特色,居住環境的不同,都有自己傳統的民居。赫哲族文化歷史也很悠久了,它的民居也結合當地捕魚打獵為生的特點,綜合民族人民的智慧,建立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居住環境。雖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傳統文化被保留了下來。一起去看一下赫哲族的傳統民居“撮羅子”。
赫哲族是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他們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自古以來一直從事漁獵生產。這種生產方式在他們的民居上也有所表現。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一般將房屋建在江河沿岸的高處,既便於捕魚,又可避免江水氾濫的危害。
“撮羅子”,用簡單的材料如木架支承為“人字屋”,就地而架,隨地而建,木架之外放上獸皮為防護材料,也有的人家用草頂,這種“撮羅子”沒有外牆,而是將外層與屋頂連線成為一個面,牆即是斜牆也是屋頂,不分外牆與屋頂,兩者相連結,構成“人字牆”,東北地區的人叫它為“馬架子”。
在屋內四面用獸皮掛滿牆,一直掛到屋頂,在地面上可鋪上幾層氈子與獸皮,這與原始人居住方式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這樣的房子小,實際上從外部觀之,如同稻草編成的,最上部用繩子綁紮,扎深固定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房屋中心部位可以生火取暖。升火時用一個鐵架子,用盤承託,火架子上煮肉或在架子上做飯,這與蒙古人在蒙古包裡的生活方式相仿。但是“撮羅子”房與蒙古包相比,就遜色多了。這是臨時性的建築,多建於水邊,供夏季捕魚時居住,用完即扔掉。
你可能會喜歡:
盤點:柯爾克孜族的節日大全
極具特色的達斡爾族抹黑節文化
高原上的撒拉族音樂文化
悠久的柯爾克孜族歷史文化
賀函給羅子君送傘是第幾集
33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每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阿姨做家務,日子無聊卻安逸。若不是丈夫突然提出離婚,她就打算這樣四體不勤地過下去。多年圈養在家,如今毫無工作經驗的中年棄婦闖入社會,還拖個孩子,太太的矜持傲氣只得化作底層職員的殷勤忍耐,累死累活掙點錢,方知生活之難。然而生活給子君扒了層皮,卻也逼出 ...
我的前半生唐晶和羅子君和好了嗎
1、唐晶最後與賀涵分手,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她也不再敵視羅子君,但是兩人的關係也很難再恢復到從前那般親密。
2、《我的前半生》是由沈嚴執導,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
3、該劇講述了生活優越安逸的全職太太羅子君與丈夫陳俊生離婚後一切歸零,在閨蜜唐晶及其男友賀涵的幫助下打 ...
賀涵羅子君是什麼電視劇
賀涵羅子君是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該劇是由沈嚴執導,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該劇於2017年7月4日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首播。
33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每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阿姨做家務,日子無聊卻安逸。若不是丈夫突然提出離婚,她就打算這樣四體不勤地過下去。多年 ...
羅子君和賀涵是什麼電視劇中的人物
羅子君和賀涵是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人物,《我的前半生》是由沈嚴執導,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羅子君是全職太太,信奉家庭就是全部,在嫁給相愛多年的陳俊生後,一直過著相夫教子的單純生活。沒想到突遭婚變,遇到了訣別婚姻和重啟人生的困境。
33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每 ...
羅子君唐晶攤牌哪一集
羅子君唐晶攤牌是在第39集。賀涵被逼無奈向唐晶攤牌,稱自己愛上了羅子君,面對愛人和好姐妹的背叛,唐晶情緒爆發,與羅子君姐妹情斷。
《我的前半生》是由沈嚴執導,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該劇講述了33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每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阿姨做家務,日子無聊卻 ...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賣鞋是哪一集
《我的前半生》講述了原本生活無憂的闊太太羅子君突然被丈夫離婚,從被迫自力更生到後來轉變為職場女性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賣鞋是發生在第17集。此時的羅子君已經和丈夫離婚,自己找了一個導購的工作。這天店裡來了一個非常挑剔的顧客,羅子君發現這竟然是自己的同學米雪。米雪見到羅子君在這裡上班非常得意,並 ...
白光和羅子群結局
《我的前半生》中白光和羅子群結局又和好了。很多觀眾認為羅子群早就該離婚,離開白光這個不學無術,還欠債無數的男人。但沒想到兩人糾糾纏纏到最後竟然還是和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