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爾多斯·婚禮服飾

鄂爾多斯·婚禮服飾

  作為第四屆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中唯一一臺民族舞蹈表演,12月27日、28日,《鄂爾多斯·婚禮》將在北京展覽館劇場登場。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地區,形成於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蒙古族的鄂爾多斯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式流傳在鄂爾多斯民間。鄂爾多斯地區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式,並使其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禮儀化、規範化、風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現象。

   《鄂爾多斯·婚禮》服裝的革命性改變造就了一臺盛況空前的演出,服裝款式有了新的突破,短裙與輕紗巧妙地運用到民族服裝中,但是仍然保持了蒙古族服飾具有的濃厚草原風格。在這場婚禮的全過程中,觀眾可以欣賞到新式的蒙古族四季服飾,寬大的男袍盡顯奔放豪邁,較緊身的女袍則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蒙古族鍾愛的靴子也是《鄂爾多斯·婚禮》中的亮點之一,布靴、皮靴和氈靴在這場盛大的婚禮場面上更凸顯尊貴與雍容。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此次婚禮中所有演員的腰帶都是用長三四米的精緻綢緞製成。此外,蒙古族坎肩與蒙古族禮帽在《鄂爾多斯·婚禮》中也值得一看。

   《鄂爾多斯·婚禮》不僅是一臺隆重體現少數民族風俗民情的舞蹈詩,也是一場展示蒙古族民族服飾文化的演出秀,它齊集蒙古族服飾的優點於一體,又結合了現代服裝的特色,必將帶給觀眾一場頗具草原風情的視覺盛宴。

鄂爾多斯婚禮:一部蒙古族的風情畫卷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於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其婚禮儀式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式,並使其發展演變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並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面紗、新娘敬茶、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這些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既不同於其他民族婚禮的程式,也與其他地區的蒙古族婚禮有別,是蒙古族婚禮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凝聚了蒙古民族禮儀風俗的精華,成為迄今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風情畫卷。

  這裡的結婚日期一般由喇嘛選擇。結婚前幾天,男家女家通常要宰牛殺羊做準備,備下美酒和煙,製作或購買好看的蒙古袍、馬靴。結婚那天,新郎會在吉祥的氣氛中換上嶄新的裝束。一般是紅緞結冠,或帶“布里亞特”式的圓錐紅纓帽,身著長袍,腳登長靴,負弓帶箭,顯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裝。一切具備,新郎和伴郎會在歡呼聲中舉起酒杯,唱起娶親歌。大意是:成吉思汗傳下來的婚禮,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讓我們在遼闊的草原上,縱情歌唱,幸福萬年長。歌畢,新郎在眾人的簇擁下,跨上駿馬向女家賓士而去。通常新郎到達新娘家時,新娘家的蒙古包會緊閉著,佯裝不知。這時男方會派出一位善於辭令的婚禮祝頌人,與伴娘們用歌聲對答。祝頌人對答如流,眾人方能被請進屋內。新郎進屋後,賓主會高興地為新人的幸福舉杯祝酒、高歌。禮畢,女方家還要派人送親。起程時刻快到時,新娘會罩上鮮紅的面紗,穿上桃紅色的蒙古袍,在送親的祝酒聲中,乘馬繞自家蒙古包3圈,向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告別,互相訴說慈愛、感恩、友誼之情,依依不捨。

  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迷人的鄂爾多斯婚禮

  內蒙古的地域十分遼闊,因而蒙古族的婚姻儀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鄂爾多斯婚禮已經流傳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風格和情趣。這種婚禮一般要持續兩天,自始至終都洋溢著迷人的蒙古族風情。

  鄂爾多斯婚禮仍保留著男到女家娶親的習慣。結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設一座披紅掛綠的蒙古包,作為新房。包裡包外都是穿著鮮豔的蒙古袍、歡聲笑語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換上嶄新的裝束,忙碌著準備去迎親。新娘則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內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

  迎親的隊伍將在傍晚時分出發。新郎身著紅綢長袍,腰束金黃寬頻,腳蹬高統馬靴,由領頭人、祝頌人陪同,來到蒙古包前象徵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棋杆下,由祝頌人領頭,在場賓客和韻,唱起歡樂的迎親歌:“成吉思汗時代許下的婚禮,是草原上最歡樂的時機。抬出那肥壯的牛羊,擺上那豐美的奶食,讓我們在這豐收的季節裡縱情歡樂……”之後,迎親的隊伍揚鞭策馬向新娘家馳去。

  按照傳統的禮節,迎親隊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騎馬繞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馬,歡聚在新娘家的親友便迎上來,寒暄之間,迎親的祝頌人還未來得及下馬,他手捧的哈達就給新娘家的一位廚師用燒火棍接過去。這時,新娘的親友們在包外圍成一個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樣子,還用一條絲帶將迎親者擋住,這叫“綵帶隔門”。於是善於辭令的祝頌人便高唱鄂爾多斯民歌發問:“你家天天關門,還是見我們來了關門?是嫌我們來的人多,還是因為錯過了時辰?”口齒伶俐的伴娘就會用民歌反唇相譏。這樣,雙方一唱一答,充滿情趣,直到最後,伴娘才收起綵帶,放迎親者進包。

  進包後,祝頌人拿出送給新娘的首飾和衣物,請女方父母親友過目,並敬獻上奶酒和全羊。之後,新娘家舉行盛宴,招待迎親的人。蒙古包內,男女老少圍坐一堂,杯盞交錯,歌聲不絕,直到深夜。當年長客人走後,一位少女會端上一盤羊頸骨,要新郎從中掰斷。為戲弄新郎,伴娘往往將一根筷子插進羊頸骨裡,當新郎識破伎倆,終於把羊頸骨折斷時,他要當眾與新娘分著吃,以示全心全意的愛情像羊頸骨那般緊緊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離開孃家時,往往淚如雨下,似乎很傷心。其實這是鄂爾多斯婚禮中的“哭嫁”習俗。這時,祝頌人領新郎“搶親”。陪親的姑娘將新娘保護起來。男方好言相勸不成,便擠進人群中“搶”新娘,場面十分熱鬧。最後,自然還是“搶親”的人獲勝了。

  於是,新娘和親人們依依惜別,送行的人們唱起送親歌,歌聲中,伴娘用紅紗為新娘蒙上頭,然後上馬繞自家的蒙古包一週,便策馬向新郎家馳去。一路上,雙方親友相互追逐嬉戲,看誰搶先到達,最後,往往是男方搶先到家。

  新娘下馬後,先在蒙古包前的瑪尼宏旗杆下舉行“跳火”儀式,取興旺之意。新娘進入蒙古包,祝頌人要向新郎的父母發問,新媳婦矇頭蓋臉,能不能見人露面?回答後,婆婆揭開兒媳的矇頭紗,然後贈送禮品,並給新娘起新的名字。接著,全羊席開始,持續到天明。

  次日清晨,新婚夫婦舉行送客酒宴。送親的眾人都要暢飲三杯,然後方躍馬揚鞭,踏上歸程。


蒙古族婚禮服飾圖片大全,紅色簡直太美

  關於婚禮服飾,每個民族都不盡相同,都各有特色,各有風味。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蒙古族的婚禮服飾,想要了解的小夥伴們趕緊和小編一起到蒙古族服飾中看看吧,或許,你會被這種紅色的美麗所迷倒哦。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   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 ...

民族服飾文化詳解:鄂爾多斯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由於蒙古族分佈地區的不同,服裝的式樣在某些方面又有些不用。今天,要介紹的是鄂爾多斯的蒙古族服飾,一起來了解這個部落的服飾是什麼樣的吧。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服飾實用、美觀,從頭到腳都有一定講究。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 ...

土家族文化講解:土家族婚禮服飾特點

  每個民族的習俗不同,在結婚時候需要用到的東西也會不同,特別是在服飾上,結婚的時候,總是需要打扮得隆重而且大方又要很好看,接下來土家族文化,讓小編帶你瞭解土家族人婚禮時的服飾特點。   土家族男子結婚服飾   男子頭包青絲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沒有完全蓋住頭髮。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土家族服飾 ...

迷人的蒙古風情—鄂爾多斯婚禮

  蒙古族不光有迷人的草原風情,它們的各種習俗也是別具特色,而鄂爾多斯婚禮更是有了近千年的歷史,它至今仍保留著那些古老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風情。想知道鄂爾多斯婚禮都有哪些特色嗎?本期的內蒙古文化為您詳細解答,一起來了解了解。   配弓娶親   鄂爾多斯婚禮仍保留著男到女家娶親的習慣。結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設一 ...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的流程

  1.食湯圓:新郎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及閨中女友一起吃湯圓, 表示離別,母親喂女兒湯圓,新娘哭。   2.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後,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這新娘,此時,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3.拜別:新娘應叩別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4.出 ...

北方婚禮習俗

  傳統的中式婚禮以古樸,禮節周全,喜慶,熱烈的張揚氣氛而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尤其是許多外國的新人,格外鍾情於此種形式,也是中國北方婚禮習俗的集中體現和匯粹。   婚禮策劃著重點在於婚禮本身,會場佈置著重點在場景的佈置,婚禮大於會場佈置,一場好的婚禮,會場佈置是為婚禮服務的,它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婚禮而設定的一個元 ...

婚禮盛典上的習俗儀式

  現在的很多婚禮都是中西合璧的,既有白色的婚紗,又有紅色的旗袍;你瞭解這些東西方婚禮的差 異與習俗的來源嗎?   1、西式婚禮上,為什麼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   與傳統的中國婚禮不同,西式婚禮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為在古時候,盎格魯薩克遜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