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釋“蘇州”

釋“蘇州”

  地名不是隨意起的,它一定包含著某種含義,一般說來,主要是反映當地的特徵。那麼,蘇州的地名起於何時?有什麼特徵呢?據古籍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蘇州稱為“吳”,置吳縣。後置吳郡、吳州等。隋開皇九年(589)始稱蘇州。此後雖有更名,但時間不長,唯“蘇州”傳用至今。“蘇州”這個地名,從字面表達上看,確切地反映了本地特徵。

  先說“蘇”字。蘇的繁體字是“蘇”,由“艹、魚、禾”三個字組成。“艹”即“草”,是草木植物的總稱。有地必有草,有草必有綠,有綠即有生機。草的生命力極其強盛,凡有泥土的地方,草就會生長出來。秋天枯萎,冬天雪壓,第二年春天來了,草色返青,依然是一片生機。白居易詩云:“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古時亦用於木,如草木茂盛。“魚”是水生脊椎動物。古代,先民臨河而居,魚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蘇州是江南水鄉,江河湖泊星羅棋佈,不管哪條河流,都是養魚的好地方。而且,蘇州的魚類品種繁多,有青魚、鰱魚、鱖魚、鯽魚、白魚等,皆是蘇州的特產。魚多是蘇州的一大特徵。“禾”字的含義頗多,泛指一切莊稼禾苗。《詩經·豳風·七月》中說:“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其意是到了十月金秋,黍子(即黃米)、高粱、晚稻、小米、豆類等都已成熟,可以收穫了。《說文解字》說:“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唐詩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浙江的嘉興,原屬蘇州府管轄,因那裡長出特別好的禾稻,故名為“禾興”。“禾”的本意是“嘉禾”,即長出好稻。三國時,東吳孫皓上臺,因他的父親名“和”,遂將“禾興”改為“嘉興”。“禾”即是莊稼。《說文解字》說:“稼,稼禾之秀實為稼莖節,為禾從禾,家聲。一曰稼,家事也。一曰在野,曰稼。”蘇州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民種植稻、麥、棉、豆等,每有好的收成。故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諺,是實情而並非虛誇。次說“州”字。州,原指水中可居之陸地。後為行政區劃,禹治水之後,舜分全國為十二州。此後歷代的行政區劃,皆稱為“州”。清吳沃堯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你想這江蘇省裡,連海門廳算在裡面,統共只有八府、三州、六十八州縣。 ”蘇州自然也在其中。古代因何取名為“蘇州”,史無記載。但透過對“蘇州”兩字的分析,可見當時起名之準,恰當地反映了本地的特徵。讀蘇州,想蘇州,“蘇州”乃綠色之地,魚米之鄉也。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沌憶西施-各地冬至的習俗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裡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老蘇州過中秋,風俗知多少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農曆中秋節又將來到,蘇州城鄉已經顯現出歡度佳節的氣氛。而在舊時,姑蘇過中秋節是很有講究的,不僅十分熱鬧,也有不少民俗活動。不過現在有一些民俗活動已經被人淡忘,現在就介紹一下。

  農曆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六大節令之一。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蘇州人俗稱八月半。在這天,人們除了吃月餅以外,還有齋月宮,燒斗香,走月亮,虎丘曲會,石湖串月等等民俗活動,頗有情趣。

  齋月宮、燒斗香、走月亮

  古時候,我國人民把月亮稱為月亮神,與太陽神並列。最早在唐代就開始過中秋節。老蘇州人在八月十五那天設家宴以示一家團圓,宴畢全家老小吃月餅賞月。

  齋月宮:農曆八月十五晚上,在庭院裡,放上個小桌子,擺上香爐,供奉月餅、各式水果及蘇州特產剛上市的水紅菱等,一家老小侍立桌旁。等月亮升上半空時,點燃香燭,婦女先拜,兒童再拜,男子一般不參加。據說是因為月亮屬陰。拜完,在月光下焚燒月光紙,在市面上,中秋節那天就會有人專門出售這種月光紙,紙上畫有月宮的情景,如傳說中的桂花樹、玉兔等。

  燒斗香:在齋月宮時還有燒斗香的。在中秋節那天,還有出售斗香,即用線香編成鬥形,在中間放上香。家家買後在明亮的月光下,焚化於庭院。這就是燒斗香。完畢後,全家人分吃供品,大人們談古說今,小孩子追逐玩耍,好一幅月下嬉戲圖。

  走月亮:舊時齋月宮後,家家婦女都穿上出客衣服,或母女,或姑嫂,或妯娌,或鄰居,或閨中密友相約到街上走走。有的婦女甚至在月光下散步到雞叫天明,仍然精神抖擻,據說這樣做可以祛病延年。


舊時蘇州食趣 等大與轉大

  舊時蘇州下等人有兩種特殊的食物,一為“等大”,一為“轉大”。   何為“等大”?從前的熟肉店和燻胴攤遠比現在多,街頭巷尾每每能聞到一股烹肉食的香味,循味尋去,便能看到一爿熟肉店或一個燻胴攤,店或攤的肉砧突兀,刀刃鋥亮,一旁列著濃油赤醬的雞鴨肉類,掌刀師傅當砧而立,口中呼應,手頭忙碌、利索,應接不暇接待著饞 ...

老手藝遇到新問題 蘇州繡娘如何闖過著作權雷區

  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的民間工藝蘇州刺繡正遭遇現代困境:蘇州繡娘向外輸出一幅幅精妙絕倫的工藝作品的同時,很有可能在無意間觸碰、侵犯了著作權,而這或將招致數額驚人的索賠。   蘇州繡娘遭遇的版權困境已引起蘇州當地相關部門及司法機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年,蘇州知名繡娘因侵犯他人作品著作權而接連成為 ...

蘇州清明節舊習俗

  清明時節,春雨悽迷;異鄉遊子,歸來祭掃祖墳。清明是一個節氣,也是民間一個節日。清明節文化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市民道德倫理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吃:青糰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為紀念 ...

蘇州立夏習俗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按照老蘇州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嘗時新、掛鴨蛋、立夏稱人,還要在自家院子裡辦一場踐春宴,迎接夏天的到來。點滴民俗中,透露出老蘇州人濃濃的鄰里鄉情。 一、嘗三鮮 這三鮮是哪三鮮呢?據介紹,三鮮有地三鮮,指的是蠶豆、蒜苗、莧菜;樹三鮮,指的是香椿、梅子、櫻桃;水三鮮,指的是 ...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沌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 ...

蘇州—東方的威尼斯

   長江下游,太湖之濱,有座綿延了二千五百餘年,深蘊吳文化的水鄉古城--蘇州。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商代末,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由此而來。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蘇州,又稱姑蘇城。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 ...

蘇州民間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