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立冬是幾月幾日?有哪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立冬是廿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在古代社會還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而且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那麼,2019年的立冬是幾月幾日呢?
立冬的日期大概為每年陽曆的11月6日或7日或8日,所以2019年的立冬日期為11月8日。對於古人來說,立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除了一些風俗習慣以外,還有一些養生知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一、風俗
1.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立冬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秋收冬藏”,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因此,立冬作為農曆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2.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而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二、養生
1.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等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羊肉、牛肉、雞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透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2019年的立冬是11月8日,在這天之後需要開始進入冬季養生的階段了。
2021清明節是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 2021清明節有什麼風俗和來歷
2021清明節是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
2021年清明節時間:2021年4月4日,農曆二月廿三,星期日至2021年4月19日,農曆三月初八,星期一。
清明節的風俗
祭祀掃墓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大力推動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社群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緬懷先烈、追憶歷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喪葬陋俗,自覺進行殯葬習俗改革,不斷探索文明的祭掃方式。
標祀
標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節,各家各族祭掃完畢,往往在墓前或墳頭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條做的標竿,表示已經有過祭祀。有的人家會在標竿上糊些長條白紙,有的人家會掛些楮錢,有的人家則既糊白紙又掛楮錢。
標墓
紙錢,顧名思義是紙做的錢,是送給先人在陰間用的,又稱“掛紙”、“掛錢”。清明掃墓時,人們將攜帶的紙錢燒掉,相信紙錢化作煙氣後可以進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有的把紙錢懸掛起來,如浙江平湖、湖北咸寧和恩施等地,用竹懸紙錢插在墓上,叫做“標墓在福建永泰,人們把閂紙剪成條挽在樹枝或草上。在四川長壽,用白紙剪作幡形插在墳頭,叫做“掛青”。在貴州興仁用白紙作長幡掛在墓前,謂之“標墳”。
插柳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簷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淮河岸邊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歲時說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蕪湖古今》記蕪湖風俗時說,清明日“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的來歷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風俗特點是什麼 端午節的風俗特點有哪些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風俗特點是什麼 端午節的風俗特點有哪些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其風俗特點有:懸艾葉菖蒲、佩香囊、賽龍舟、遊百病、女兒回孃家、吃五黃、掛鐘馗像、躲午、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系五彩繩、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主要風俗介紹
懸艾葉菖蒲
到了端午這一天,家家 ...
彝族年是幾月幾日 彝族年的風俗有哪些
彝族年是幾月幾日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彝語叫“枯識”。在農曆10月,公曆11月內舉行。彝族聚居的村寨,從農曆10月16日開始擇吉日過彝歷年到30日完。由於各地擇吉日的差異,公曆時間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過3天彝歷年。所以有著彝族年過一個月的詮釋。彝族年帶有慶祝當年、祭祀祖 ...
幾月幾日是元旦 元旦有什麼風俗講究
元旦是新曆新年的第一天,幾月幾日是元旦?元旦有什麼風俗講究?寒冬臘月指的是年前最冷的三個月,寒月是十月,冬月是十一月,臘月是十二月。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幾月幾日是元旦?
元旦,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2022年元 ...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清明節是公曆4月5日前後,習俗有:踏青、植樹、掃墓等等。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 ...
春節是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春節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公曆的話不一定是幾月幾日,一般在公曆1或2月份。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 ...
202x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x年端午節有啥風俗習慣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每每該節日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慶祝,像吃粽子,划龍舟便是大家最常見的,由於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會提前包好,所以2022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成了大家愛最為好奇的。一起看看吧。
2022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2年端午節是6月3日星期五。
今年的6月3號 ...
芒種是每年的幾月幾日 有哪些傳統習俗活動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從古至今,流傳了非常多傳統的精神文明文化,其中就包括節氣傳統風俗活動。很快就要進入今年的芒種節氣了,節氣的時候大多都是固定的範圍,而芒種時間是在六月的5日至7日,每年都不一樣。
芒種節氣的時間其實固定的,在每年六月5日-7日。這個節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