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城內(以原來的城牆為界),面積不足0.25平方公里,人口從明朝的數百數千增長至今日也只有數萬,卻說一種獨特的方言,城外又是另一種方言。這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
明太明朱元璋為抗禦倭寇侵擾在金鄉置衛築城,當時居住在城內的官兵主要來自浙北、蘇南地區,如根據族譜,金鄉李家、夏家在金鄉的始祖,均是寧波人。可以想像,當時他們及他們的家屬在戰事或日常生活中口頭交流時,開始他們各自用自己的語言,但慢慢就逐漸受到對方的影響,潛移默化,改變了一些字的讀音,又經過了幾代、十幾代、數十代漫長歲月的積澱,最後演變成為一種獨特的“金鄉話”。
金鄉話基本上屬於吳語體系。具有吳語的一些基本特點。如“吃飯”二字,讀起來就與寧波、上海、蘇南一些地區的說的一般無二。金鄉話又明顯地區別於周鄰方言,接近北方話。這也許是早年的官兵中還有北方人。
方言,就是所謂的地方話。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一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地方方言。可以看出來我國是一個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因為地區方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互相聽不懂是很正常的。下面小編所要說的就是成都文化裡面的成都方言,一起了解一下吧。
成都話屬於西南官話話,作為四川方言的標準音而存在,但事實上並非成都市全境都使用,成都市主城以外(繞城高速以外西南)實際上是西南官話-赤灌話的使用區,而成都市近郊的廣漢、簡陽等地所使用的方言則與成都話無異,成都話因其軟糯,有“西南話之吳儂軟語”之稱。
語音特徵
成都方言作為北方方言的一個分支,擁有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徵:
1、古全濁聲母清化。“從”和“蟲”,“知”和“資”,“詩”和“私”,每對字的聲母發音在成都方言中沒有區別。
2、平分陰陽,有陰平和陽平,比如“衣”、“一”的讀音便不同。子音韻尾少,入聲消失,沒有b,d,g和m。只有n,ng兩個鼻子音韻尾。
3、沒有zh,ch,sh,r等翹舌音聲母。比如,“字”和“制”同音。
4、增加了舌面鼻音nj、舌根鼻音ng;n音歸併入l,比如“挪”和“落”在成都方言中讀音一樣。特別注意,nji和ni是不同的,形象地講,nji是標準普語中的“你”,而ni則是許多臺灣流行歌中“你”的實際發音,二者是不同的,請仔細體會!
5、不能區分en和eng,in和ing。唇音(bpmf)後的eng改讀ong。hu轉為fu,如“呼”唸作“膚”同音。
6、無合口呼韻母uo,增加了齊齒呼複韻母iai、合呼複韻母ue、撮口呼複韻母io。保留了ng聲母,通常跟零聲母或聲母y對應,比如“硬”讀做ngen,“我”讀作nuo。
7、因清朝八旗子弟曾駐紮成都,成都方言受北京方言影響很大,兒化音節的詞數量不少,但語音型別不多,總共只有四類,er(涼粉兒)、ur(飯碗兒)、ir(抽籤兒)、ur(公園兒)。
8、有韻母ae。比如“安”、“談”(這本來只是“女音”,但21世紀年輕一輩男生也多有趨同)。
語法特點
構詞法方面,跟普通話對比,成都方言構詞法上顯著的不同是名詞和動詞的重疊式,即,名詞能夠重疊,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句法方面,成都方言與普通話對比,顯著的不同是在補語的構成上。
和中國其他方言一樣,成都方言早先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1980年代之後,隨著成都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成都和外界的交流急劇增多。受普通話的影響,成都方言相對穩定的狀態被打破,語音開始經歷一個明顯變化的時期—向普通話的語音靠攏。另外,如果一個字在音系上顯得孤立,則這個字更容易被北京方言同化,而如果一個字在音系上有一個強大的“系列”,則不容易向北京方言靠攏。究其原因,是因為後者更容易被人們發現其在四川方言中的規律,故更容易跟普通話保持區別。
成都方言中發生音變的字,有的已成定局,如“籍”、“積”、“及”等(原讀jie,變讀ji)。有的發生分裂,如很多年輕人會說解gai手,但是會說解jiě放。還有的發生“標準四川音迴歸”,即已經變讀的字再次回到原先的四川方言標準音,如光榮rong變回到光榮yun。
詞彙的特點
安逸:此詞有“安閒舒適”之義。如《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義。“安逸”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令人滿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廣泛。
壩壩:意為“平地、平原”。“壩,蜀人謂平川為壩。”今四川人仍稱“平地、平原”為壩、壩壩、壩子。
洗澡泡菜:將新鮮蔬菜洗淨後切成片或塊泡製半天或一天後食用,這種菜就稱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漬時間較短,類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稱“跳水泡菜”。
藏貓兒:即捉迷藏,又稱“逮貓兒”,是兒童玩的一種遊戲,指將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來後,再讓該小孩將他們一一尋找出來。另有“救救貓兒、電棒貓兒、沾沾草貓兒”等多種玩法。
打牙祭:此詞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習俗,後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區使用得非常廣泛。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
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為“牙(衙)祭肉”;
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打摔手:“摔手”本指“定額以外備替換的轎伕”。如李劼人《死水微瀾》中:“明天一早,給我喊一乘轎子,多喊兩個摔手。”後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詞,意為“空著手”。
裝舅子: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時,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潔去送親,稱為“裝舅子”。此詞後指譏諷某人穿戴講究、整潔。
撇脫:即灑脫,乾淨利落。已見於宋代。“撇脫”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簡單、容易、輕鬆”等義。
吃九鬥碗:“九碗(兒)”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鬥”一詞在成都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將赴宴稱為“吃九碗(兒)”或“吃九鬥碗(兒)”。“破費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鬥碗,結下終身怨”。成都地區流行的這一民謠,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將“赴宴”稱為“吃九鬥碗(兒)”,是因為民間視“九”為吉數。
打金章:每年在花會期間,多在青羊宮舉行武術擂臺賽,參與者多為武林好手,按獎章質量分三個級別,即藍章、銀章、金章。後比喻顯示出驚慌的樣子(“金”諧“驚”)。
鮓起:即撐腰、作後臺、給人幫忙的意思。過去屬於袍哥話。袍哥是發源於四川的一種幫會組織,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結社,又是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政治、經濟互助團體。由於它是非法的民間組織,因此一出現就受到清政府的嚴禁追查,故袍哥一直處於地下狀態,有一套專用的隱語-袍哥話,作為秘密聯絡的暗號。
吃賞午:今四川人仍將“吃午飯”稱為“吃賞午”,這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川西壩子的農民們邊插秧子邊唱山歌,知府不讓大家唱,農民戲曰:“吼山歌會把田頭的雜草吼掉。”知府說,如果真能吼掉雜草,則賞大家一頓午飯。後來果然田裡的雜草就沒有了。
知府又提出農民說過唱山歌秧子要長高,想借此賴掉這頓午飯。當晚,農民把田裡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來,秧子果然長高一截。於是,知府只好認輸,給插秧的農民每人賞了一頓飯,從此人們便把吃中午飯叫做“吃賞午”。
有特色的方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2、粵語,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
3、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
語言是文化的傳播載體,而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我們統稱方言,在金華文化中金華方言獨具地域特色,金華方言是吳語內的一種方言,使用主要在浙江省金華市的婺城區、金東區及部分臨近地區。一去了解具地域特色的金華方言吧。
金華方言屬南部吳語,應為吳語系方言。吳語形成於春秋時期 ...
山東方言是山東人獨有的文化遺產,是山東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山東話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內涵,它充滿了山東這一座城市的城市性格,和其他方言存在較大的差異。你會說山東話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獨具特色的山東方言,一起看看吧。
山東方言,屬於北方話,在發音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以北京話和東北話為代表的北部方言 ...
昆明話說昆明四區方言的統稱。昆明話口音獨具特色,有地方的獨特說法。說慣了自家的方言,是不是會想學學別的地方的方言呢?讓我們一起從昆明文化中來認識昆明方言,也一起來學學昆明方言吧!
語言系屬分類: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方言-西南官話-滇方言-昆明方言
羅常培先生在《雲南之語言》一文中評價雲南方言時說 ...
方言是一種地方特色的話語,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方言,而我們所說的普通話便是為了方便各個地區的人容易交流出來的。不同的方言有著不同的特點特色。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貴陽文化了解貴陽方言的特色。
貴陽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一般的看法,認為西南官話跟北京話差別不大,尤其在語法方面,更加接近。但是接近不等於一樣,差別 ...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居住著不同的民族,所以各地產生的文化也會有所差異,各地獨有的方言是地方差異最為明顯的標誌。那麼,你知道在鄭州有什麼方言嗎?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鄭州文化,瞭解一下鄭州方言吧。
鄭州方言指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通行的地方方言。說標準鄭州話的人大多是在第一個五年 ...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 ...
春龍節是我過部分地區很隆重的傳統節日,有關青龍節的習俗又很多,如撒灰引龍、扶龍、燻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挑菜、踏青、迎富等。
食俗方面有:吃麵條(龍鬚)、春餅(龍鱗)、水餃(龍耳)、米飯(龍子)、餛飩(龍眼)、爆玉米花、豬頭肉等。
不同地區還有各具地方特色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