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客家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的農閒時間進行。狩獵有大獵、小獵之分,三五人至十來人,獵犬十餘隻,活動範圍從幾里到十幾裡,專門獵取老虎、野豬等大型動物的叫“打大獵”,一人一犬,活動範圍很小,專門獵取野雞、兔子等細小野物叫“打小獵”。
狩獵常結伴而行,除揹帶鳥槍外,腰間還必須掛用豬血和桐油漿過的麻繩索袋,並頭戴草帽,作為避和護身之用。尋找獸跡的人叫“抄山”,全隊根據“抄山”提供的野獸出沒痕跡,分頭把住獵物可能經過的地方,等待獵物“上趟”。把守要害地方的獵手叫“坐趟”,“坐趟”要做到:“來得快打得慢”、“來得慢,打得快”。狩獵要嚴守三不打。即:過坳不打,目標不清不打,對面不打,確保人畜安全。獵取飛禽叫“打飛”。命中口決是“高打頭顱底打腳,平不打嘴角”。野豬多隱藏山腰,麂子多跑山坳,故有“豬打橫排麂打坳”的說法。射擊獵物第一槍的人謂之“響頭銃”,分配獵物時,響頭銃的人得獸頭和兩個蹄腳,抄山人得內臟和另外兩個蹄腳,其餘獸肉按參與狩獵人數平均分配,獵犬同樣照分一份,由犬主領走。
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臺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裡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準,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隻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
江西省銅鼓縣位於江西西北部屬宜春地區,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粵東閩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銅鼓原駐民與客家人混居的局面。現今的銅鼓縣依然保留這他古樸的客家民風。江西銅鼓人稱端午節也叫五月節、端陽節。那麼銅鼓過端午節的習俗是如何的呢,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家家戶戶門前要插上祈艾(艾草)、菖蒲、要吃粽子、染紅的鹹蛋、撐竹排或划龍舟。端午節那天‘午時’(11:00--12:00)要在房屋周圍灑雄黃水,用甘草煮黃豆吃,吃了可清火敗毒。小孩胸前掛一串蒼朮,頭上要抹雄黃水,客家人講衛生,除了平時洗澡外,這天晚上要用祈艾、菖蒲、楓樹的果實即楓球煮開放涼後用來洗澡。當然親朋好友互送吃食物共同聚餐也是不可少的事。”
地處贛西北的銅鼓縣城是三江交匯的地方,發源於大圍山的定江河、金沙河和黃溪均流經這裡,因此端午節的時候,當地客家人喜歡撐竹排。撐竹排類似於划龍舟,不過它的製作較簡單,砍七八根毛竹用篾片紮在一起。當然也有做得精緻的:用於做竹排的毛竹要用刀將竹青颳去,在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竹排重量減輕了。加上前面的竹尾翹起,向前劃去自然阻力更小。要使竹尾彎曲,有一個辦法就是放在火上烤。烤軟後,慢慢彎曲,再用沾滿冷水的毛巾按一會,烤一會,彎一會,按一會。竹尾就會彎到排主滿意的程度。做好竹排後,銅鼓的排工開始行排,一路上能判斷出何處有暗礁何處有險灘,從而把握潮頭。
銅鼓縣城三江匯合處叫做三江口,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都是石頭沙灘,這裡堆放著如山的樹條或紮好的木排、竹排。過去沒有公路,這些木排和竹排本身既是運載工具,又是貨物,因此許多竹木透過水運到九江市的修水,再到長江沿岸各個城市。銅鼓的排工和奉新的錫匠以及高安的皮匠是聞名遐邇的贛中三傑,一首傳說是馬秀才所寫的《一曲灘歌到吳城》道出了當年銅鼓排工的藝高人膽大的氣概。歌中唱道:
一篙撐過令公埠,下了徐灘又西灘,
險灘急彎三百里,每處險灘要記清。
若問灘彎有多少?撐撐彎彎做手伸,
一本灘歌都唱盡,前面轉眼是吳城。
過端午節,和江西大部分地區一樣銅鼓客家人喜歡吃加了鹼水的糯米粽子,這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顏色好看,糯米鹼化後金燦燦的,非常好看,第二個是好吃,粽子沒那麼膩人,第三是儲存時間長,便於外出路上食用。而鹼水是客家人自制的,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鹼水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銅鼓客家人叫做早禾杆燒的灰放入開水中煮製成鹼水。另一種非常有特色,就是我們銅鼓用一種叫做黃荊的枝條折斷後在鍋裡煮水後製成鹼水。五月的時候氣候開始變得炎熱,容易產生中暑等各種各樣的疾病,吃了加入了用黃荊製成的鹼的粽子,可以防止這類疾病。”
如今,端午節的粽子銅鼓人還在吃,但撐竹排的並不多見了。為再現當年銅鼓客家人端午節口吃粽子撐竹排的優美畫面,銅鼓縣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舉措,銅鼓縣人民廣播電臺小編王海泉介紹說:
“縣政府已經在縣城河的兩岸,用花崗岩砌起了河堤,足有6米高。另外,還正在三江口下游不遠處築一個橡皮壩,水多時可使壩縮小變矮,達到放水的目的,水少時儲水。三江口作為在東面的彎點,和另兩條河--金沙河和定江河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屆時,銅鼓客家人就可以繞著‘U’字,一邊吃粽子一邊撐竹排了。”
銅鼓縣是贛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佔全縣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風情獨具韻味。
江西銅鼓客家人過了臘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後至大年三十,都可選擇其中的一天吃團年飯了。吃團年飯,長輩坐上席。碗筷要放得整整齊齊,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順,因為這意味著新的一年“順順利 ...
井岡山客籍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的農閒時間進行。出獵人數5--10人,多至數十人,進入目的地後,一般都人分兩路行動:一為“蹲口”,把守野獸出入要道;二為“抄山”,指揮獵犬翻山越嶺趕出獵物。獵手根掘“大小野物(除飛禽)走原路,唯有狐狸滿山遊”習性,多循野物足跡布點蹲口或抄山,而不盲目行動。然狐狸最狡猾, ...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
江西省銅鼓縣位於江西西北部屬宜春地區,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粵東閩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銅鼓原駐民與客家人混居的局面。現今的銅鼓縣依然保留這他古樸的客家民風 ...
蒙古族狩獵習俗有:
1、狩獵日選擇叫作“紅喜鵲”即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
2、狩獵前須祭祀神瑪乃汗;
3、狩獵場所收穫的獵物,除打死獵物者獲得規定部位外,其他人一律平均分配;
4、傳統獵具是獵狗和布魯。
這些狩獵習俗,除狩獵本身外,還反映了祭禮、禁忌、勞動組織、產品分配等許多方面的習俗。 ...
客籍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的農閒時間進行。出獵人數5--10人,多至數十人,進入目的地後,一般都人分兩路行動:一為“蹲口”,把守野獸出入要道;二為“抄山”,指揮獵犬翻山越嶺趕出獵物。獵手根掘“大小野物走原路,唯有狐狸滿山遊”習性,多循野物足跡布點蹲口或抄山,而不盲目行動。然狐狸最狡猾,不走原路,故難獵 ...
銅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青銅器時代就產生。銅鼓這個娛樂敲擊樂器,在壯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獨特風采。在壯族人民的心裡,銅鼓是神的象徵,它被賦予神力。
銅鼓不僅是壯族人民敲擊的樂器,也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神物。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吧。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 ...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