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處:宋代·祝穆《鐵杵成針》原文: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譯文: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於是問她在幹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
1、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處:宋代·祝穆《鐵杵成針》原文: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譯文: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於是問她在幹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
1、含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2、故事:
(1)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大學問家,他的名字叫做楊時。楊時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禮貌,也很謙虛好學的人。不管遇到什麼的困難他都想辦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從別人那裡獲取。主要是和學習有關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要做到。
(2)那一年,楊時已經四十歲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遊酢提前約好了一起找程頤,程頤是當時很有名的一位大學問家。楊時和他的好朋友遊酢走到程頤家的時候,得知程頤當時正好在家裡面睡覺。由於楊時是一位很懂禮貌的人,於是他就覺得自己不應該在老師睡覺的時候去打擾老師,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馬上學到知識。就這樣楊時和他的朋友兩個人就安安靜靜地站在老師的門口,等待老師醒來。
(3)過了一會兒,天空中漸漸地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氣也開始變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來越冷,但是老師還在睡覺。他們依然很有禮貌,沒有打擾老師,而是在大雪中等待。這時候,楊時的朋友遊酢因為寒冷的冬雪天氣已經堅持不住了。他有好幾次想要把程老師叫醒,但是楊時沒有讓他這麼做。
(4)他們兩個人在大雪中堅持著,堅持站著等待著老師醒來,等待老師醒過來給他們講解問題。當程頤老師睡醒的時候,發現門外站著兩個“雪人”。
1、鑿壁偷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2、在西漢,有一個非常貧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熱愛學習,但是因為家裡貧窮,白天要下地勞動,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看書學習,但到了晚上天黑什麼都看不清,家裡也買不起油燈,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看到鄰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讀書。
3、但最終還是被鄰居發現,鄰居不是太友好,惡意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是比較有志氣的,所以在鄰居牆上鑿了個小洞,借光讀書,日復一日,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專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