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近義詞:滴水穿石、鐵杵成針、愚公移山。
出處: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造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捨的努力,才使鐵杵磨針的。
成語典故: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鐵杵磨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近義詞:滴水穿石、鐵杵成針、愚公移山。
出處: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造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捨的努力,才使鐵杵磨針的。
成語典故: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鐵杵磨針,明代作者:鄭之珍。一、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二、譯文:磨針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幹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三、註釋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世傳:世世代代相傳。成:完成。去:離開。逢:碰上。媼:婦女的統稱。
“鐵杵磨針”的歷史人物的名字是李白,“鐵杵磨針”的故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一句諺語,意思是隻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可以做成功。出自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這是傳遞正能量的一句諺語,這個故事旨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終有一天會達到自己的目標的。
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