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門巴族的傳統節日+風俗講究是什麼

門巴族的傳統節日 風俗講究是什麼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其它55個少數民族,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特色,也有著自己民族的節日和風俗。那麼在門巴族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風俗講究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門巴族的傳統節日

  曲科節

  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週,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唸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誌,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

  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唸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

  在每年的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裡,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犛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新年

  藏曆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門巴語稱為“洛薩”,門巴族過新年是從藏曆的元月一日開始,到元月十五日結束,與藏族人過新年基本上沒什麼區別,不過墨脫地區門巴族的新年則不同,他們一年中有兩個新年,一個是元月新年,從藏曆的元月一日開始,歷時2—3天;另一個是十二月新年。

  十二月新年是墨脫門巴族最富特色的年節,從藏曆的十二月一日開始,歷時10—15天,節前,家家戶戶要打掃房屋,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節日期間人們穿著盛裝,互相拜訪慶賀,載歌載舞,飲酒狂歡。另外還要舉行各種遊藝活動,如拔河、角力、抱石頭、射箭等。

  曬佛節

  “曬佛節”,又稱瞻佛節和浴佛節,多數藏族地區於每年的二月初或四月與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寺不同。所謂“曬佛”,就是把寺院裡珍藏的巨幅錦緞織繡佛像,抬出來(平時是捲起來收藏保護的)展示於光天化日之下及廣大信眾面前,讓善男信女觀瞻膜拜。

  藏曆年

  “藏曆年”是門巴族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的節日。藏曆基本上與農曆相同,因此,節期與春節相差不多。新年前夕,各家都要精心準備,製作一個叫“切瑪”的五穀鬥,以象徵過去一年的好收成,預祝新的一年再獲豐收。

  節日期間,全家身著節日盛裝,按輩份大小坐好,長輩端著五穀鬥,每人抓點東西來吃,並互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新年好”。初二親友互訪,入座後,主人端來“切瑪”,客人依次拈點糌粑面撒向空中,然後再拈點放進嘴裡,表示共享豐年。接著是敬酒。客人須先用無名指在酒碗中點三下,把酒滴彈向身後空中,然後才能飲酒。為了表示對主人的敬重,第一碗酒要三口喝完。接著再連幹三碗。因為青稞酒度數低,略帶甜味,酒碗如小茶碗般大小,所以不至於喝醉。現在有許多人家喝啤酒,當然更沒什麼問題。若客人喝不完,則有人站起來歡歌曼舞,熱情勸酒,客人都會覺得卻之不恭,不如盡情盡興,在歌聲剛止時,一飲而盡。而後大家隨意,彈琴舞蹈,說說笑笑。

  傳招

  “傳招(有的譯為“傳昭”)大法會”,是藏教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首先在拉薩為紀念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妖魔而創設的祈願法會。佛祖釋加牟尼在天竺舍衛地方,於藏曆火龍年(公元前511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與外道師鬥法,比賽神變,最後獲勝,節日裡首先是講經,過後到了正月十五燈節,達到高潮。十八日至二十三日,數百名青年身穿古代騎士服裝,手執經幡和兵器,結隊策馬巡遊鬧市,並於廣場展開群眾性文體活動。二十四日拋撒祈願驅鬼。

  門巴族的風俗講究

  門巴族認為一個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為“喪葬日”,這些日子裡不能介紹婚姻,禁止人們下地勞動,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魚,亦不準,只能在家幹家務勞動。

  獵人出行獵前三天,家裡不能煮酒,外人不能進屋。家裡人出遠門旅行或交換,當天不能掃地,違反了認為人畜不能平安,交換也不順利。

  不論如何,狩獵者不能將野獸頭角拋置山野,或者贈送他人,因為門巴人認為野獸頭角中存在著神靈,是獸形神的棲身地,不得隨意冒犯。獵人要把野獸頭角掛在灶壁上,外人不得觸控。獵人的狩獵工具不得借給外人,外人也不得觸控。凡事犯忌的人,都要加倍地祭祀,並進行懺悔。

  家裡有人患病,要在門口插上有刺的樹枝以示外人莫入,以免把鬼帶進加重病情。半夜裡忌諱聽見狗叫雞叫,公雞叫預兆不吉利,辦事不順利;蛇鑽進屋裡或者看見死蛇則認為預兆不好。

  有些地方對男女婚配屬相有忌諱,如鼠和馬、牛和羊、狗和龍、豬和蛇、猴和虎等屬相碰在一起的男女不能婚配。認為人逢十二、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的年歲可能會遇上災難。門巴族稱這些年齡“嘎”。

  新娘出嫁,新郎入贅行至途中,忌諱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如迴避不了,預示婚後不祥。

  忌諱在客人面前走動,須從客人身後繞行。客人吃飯時不要吃光喝盡,須讓主人家的鍋裡、碗裡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內扔髒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臺。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有人出遠門,當天不能掃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門口壓有帶刺的樹枝,謝絕外人來訪。門隅北部的門巴人不吃自家養的禽畜,只用於交換。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孃媽”,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孃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孃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根據《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孃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

  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孃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孃媽”,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在七夕這一天,家庭主婦們往往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後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後,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

  當然,不能忘記還要備辦一桌供品,泉州供祀“七孃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孃媽”。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為還要連裡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閩南七夕風俗:吃糖粿

  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糰。

  4.抓一塊糯米糰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乾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閩南七夕的傳說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達給他倆,沒想到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

  不過,雖然喜鵲報錯喜,讓訊息誤傳了,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天帝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人間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就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因而在祭祀完“七孃媽”之後,人們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以犒勞喜鵲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 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 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閤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 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裡,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 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 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 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 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 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 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 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 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 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一、飲食

  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蒙古族傳統食品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蒙古族比較喜歡的美食還有全羊湯、手抓羊肉、馬奶酒、奶茶、烤餅等等。

  二、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為主,加以各種佩飾以及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采用織錦緞、絲綢、布帛為面料。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節、敬老節、裡瑪主節、捉螞蚱節、吃新米節。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 ...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為他們是狩獵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那麼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俗和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小編在網上找了不少有關鄂倫春族的相關資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 ...

傳統節日風俗

  1、清明節:既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恰逢陽春三月,民間有踏青郊遊、祭祖掃墓的習慣。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燈節,是春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延續。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花、猜燈謎、吃元宵是家鄉世代相傳的習俗。   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民間有登 ...

傳統節日風俗

  1、清明節:既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恰逢陽春三月,民間有踏青郊遊、祭祖掃墓的習慣。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燈節,是春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延續。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花、猜燈謎、吃元宵是家鄉世代相傳的習俗。   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民間有登 ...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1、窩羅節。窩羅節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舉行,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吃狗肉和芋頭。   2、火把節。火把節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要殺豬、宰牛祭祀,還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   3、潑水節。阿昌族也有潑水節,姑娘家會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 ...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哪些

  在少數民族當中,跟漢族一樣都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且這些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民族的特色,那麼在德昂族當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風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是德昂族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每年的陽曆4月14日至16日舉行,節期為3 ...

滿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講究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而在這5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她們過節有哪些習俗講究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滿族的傳統節日   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