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漢武帝建元元年,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約公元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漢朝,漢武帝建元元年,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約公元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西漢絲綢之路張騫是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漢朝開闢絲綢之路的條件:漢朝大一統的局面形成和漢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張騫通西域,溝通了中原同西域的關係,加強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絡,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西域都護的建立是絲綢之路開通和暢通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