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閩南過年的“壓軸戲”,俗話說得好,過完了元宵,才真正地算是把“年”給過完了。閩南作為我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其文化習俗也有漢族有很多差異之處,例如閩南元宵節習俗就很有自己的特色,那麼閩南元宵節習俗有哪些呢?
閩南地區元宵節的習俗
給新嫁女送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後已生男者,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穿燈腳
元宵燈節在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綵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
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後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
“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後手執一炷香,按占卜准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裡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舞龍燈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於元宵夜在街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後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後再用。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掛花燈、燈會燈展、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傳統民俗表演。
簡介: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民俗文化是漢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元宵節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閃亮點,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你對元宵節瞭解多少?你知道河南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嗎?元宵河南過節的習俗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在河南信陽商城、光山、新縣的部分地區有這麼個送燈的習慣: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給家裡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墳前送燈,表達對先人的紀念,讓先人在另一個世界沒有黑暗,不再孤獨。送燈就是去墳前點蠟燭,蠟燭外面用個簡易的燈罩罩好防風,送燈時候會放炮,放禮花,燒香燈。燈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成。
送燈是很隆重的,我們家鄉有句話“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送燈的隆重。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的遊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說明這家人沒有後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我們每年正月十五吃過團圓飯,要燒紙拜祖先後才開始吃。飯後,就由家裡的小孩或年輕人,削竹籤,粘燈罩。當然蠟燭是提前買好的。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得提前早早準備了。當竹籤,燈罩準備好後,就由大人領著小孩們成群結隊到祖墳上去送燈了。到祖墳後,先要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分別一疊。意思是,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後人,也就是後繼有人。來來往的人看到達墳頭紙後,就知道這墳還有後人。(當然這壓墳頭紙還有由來,下面再說。)然後,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淨 ,插上一排竹籤,三至四支竹籤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老家叫“發亮”。接著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後,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地或路上,你會看見到處是人,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後,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燈,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會聽見到處都是炮聲,到處都是盛開的禮花,你真正才會感到什麼是節日,什麼是發至內心的喜悅,什麼是心甘情願的奔波。只有這一天,小孩一個人走在墳地也不會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婦齊上陣,同姓家族共歡樂。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採中草藥、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製藥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北方立冬的習俗有哪些 立冬北方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 ...
七夕主要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傳統習俗盤點
七夕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日,有著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
1、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時。
2、投針驗巧
明《帝京景物略》說:“七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細數清明節各地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北京
北京,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活動。此外,清明節之所以吃寒食,傳說為了紀念春秋時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川渝
川東和重慶萬州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 ...
對於我國的人而言,中華的傳統民俗是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傳統,才使得我們國家的民族特色顯著,由於習俗過於豐富,每個節日有屬於它的風俗,各個地區也會有著不同的習俗,這些是我們不能忘卻的。
初一到初三的習俗
人們在春節時一定會聽到大年初一是不能用掃帚的說法,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除夕前掃除乾 ...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的民間習俗
賞燈
中國人有在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就是俗話說的“正月十五鬧花燈”。這個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東漢明帝(58- ...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人們會幹什麼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