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方戲劇劇中,歌仔戲的由來
閩南地方戲劇劇中,歌仔戲的由來
歌仔戲是閩南傳統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戲曲,特別是在閩南地區的各個城市,都會有不一樣的版本的歌仔戲,但是最傳統的還是屬臺灣本土。不管是從妝容,唱詞和佈景上來看,都非常自然,深受人們喜愛。
可能感興趣》》臺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句腳押韻,而不相聯,雖與普通山歌無異,但是引吭高歌,別有韻味,是即為七字調也。後,歌仔助將山歌改編為有劇情之歌詞,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博得佳評,遂有人出而組織劇團,名之曰:‘歌仔戲’”。
此外,《宜蘭縣誌-人民志-禮俗篇》謂:“歌仔戲原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讚賞。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
不過,歌仔助的說法只是文獻史料的記載,其實一種戲曲的醞釀與形成應該是集體創作、累積的成果。根據調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還有貓仔源和陳高犁等人;而與歌仔助同時代之藝人,至少還有林莊泰、陳阿如、楊順枝、簡四勻與鱸鰻帥等人。歌仔助只是當時本地歌仔著名藝人而已。
歌仔戲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如艋舺、鹿港及臺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蘭陽平原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埕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故稱為“落地掃”;當時所有演員均為業餘男性演員,不著戲服,且無裝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員出場沿表演區四周走臺步,並提綱契領演唱劇情作為開場。當時演出之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為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後來又吸收、融合其它劇種的菁華,並且穿著戲服粉墨登場,形成所謂“歌仔戲”。
吸收多種戲劇精華,歌仔戲的發展
歌仔戲是起源於臺灣本土的地方戲曲之一,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福建閩南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且歌仔戲還吸收了諸多戲曲的精華,發展成內容豐富的新劇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歌仔戲文化中去看看它的發展吧。
歌仔戲是結合臺灣各種戲曲及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戲和民間歌謠等音樂曲調,引進京戲的鑼鼓點和武打動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飾、妝扮和福州戲的軟體彩繪佈景,並且援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相容幷蓄內容豐富的新劇種。
本地歌仔原本只是傳統民間迎神賽會場合業餘子弟的表演活動,相傳第一個歌仔戲子弟團為“清和音”,後來又有“清和社”與“同聞樂”的成立。歌仔戲形成後,因其唱詞與唸白均使用閩南白話,一般觀眾易於理解,且其音樂曲調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情亦是民間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從宜蘭流傳至臺北,於是產生職業性戲班,爾後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語言的歌仔戲,歌仔戲便流傳全省各地,成為當時臺灣最盛行的地方戲曲劇種。
1925年廈門“雙珠鳳”戲班曾聘請臺灣藝人矮仔寶至廈門傳授歌仔戲,翌年“雙珠鳳”改演歌仔戲,而後廈門地區紛紛成立“歌仔館”,演唱歌仔戲;而臺灣的歌仔戲團亦陸續前往閩南地區公演,歌仔戲自此風行於閩南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歌仔戲亦流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閩南移民居住地區。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臺灣厲行“皇民化”政策,禁止臺灣傳統戲曲演出,當時歌仔戲就以“臺灣新劇”、“皇民化劇”或“臺灣歌劇”之名,穿著時裝,將朝廷改成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宰相改成總經理,文武官員改為職員,以留聲機代替被禁止的文武場,換湯不換藥地演出,或轉移至鄉間繼續表演。
同一時期,歌仔戲在閩南地區亦遭國民政府禁演,於是龍溪的劭江海、林文祥等藝人乃將歌仔戲曲調改編為“雜碎仔”調,美其名為“改良調”,歌仔戲則改稱“改良戲”;由於流行於薌江流域,一九四九年後,就改稱為“薌劇”,但廈門地區則仍稱為歌仔戲,因此大陸地區的薌劇其實是由臺灣之歌仔戲發展而成的。
國民政府遷臺之後,鑑於傳統戲曲與地方民間生活息息相關,乃大力整飭,寄望將之變為宣傳反共政策的工具,1950年臺灣歌仔戲改進會於焉誕生。同年呂訴上提出創作劇本《女匪幹》,洽請臺北市“藝華龍鳳社歌仔戲團”排演,次年又提出《延平王復國》及《鑑國女俠》等劇。
1952年,臺灣地方戲劇促進會成立,但該會成效有限,野臺歌仔戲團根本未使用臺灣地方戲劇促進會所編的劇本。其實,地方傳統戲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將之視為政治宣傳之工具,對戲曲本身造成莫大的傷害。
經典地方戲劇介紹,呂劇小姑賢歌詞
中華上下五千年,戲劇更是伴隨著到現在,都知道中國五大戲劇是京、評、豫、越劇還有就是黃梅戲,那麼對於其他的地方戲劇和代表人物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了的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呂劇文化中小姑賢的歌詞,希望大家喜歡。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絃、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已經在學界達成了廣泛共識。不過,呂劇作為戲劇形式,最早發源於哪裡,卻有著不同的說法,流傳較廣的是博興和廣饒兩種說法。
博興說:
約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左右,孫中新便和劉巒峰等唱曲藝人合夥,把帶有故事情節的曲子,如《後孃打孩子》《審青楊》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戲劇的樣子化妝演出,當時群眾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唱小戲”,主要伴奏樂器是四根弦。後來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揚琴和墜琴,唱腔由“秧光腔”改為“坐腔揚琴”,很快又發展到“上裝揚琴”。
廣饒說:
約1900年,樂安縣北部(現已劃歸東營區)時殿元和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從京劇、五音戲的表演中受到啟發,第一次將琴書中的《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當地群眾稱之為”驢戲“,而演員自稱為”化妝揚琴“。當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和墜琴,主要曲調是”鳳陽歌“,後來發展成了”四平“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2008年,東營區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榮譽稱號。
其實,呂藝鎮與牛莊鎮相距不遠,而博興縣和廣饒縣毗鄰,曾同屬於惠民地區。呂劇的發源地究竟能具體到哪裡,大概已經很難說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呂劇是從黃河三角洲地區走向全國的。說道著裡我們言歸正傳來說說這個小姑賢的故事。
姚氏之子繼孟娶妻靳氏,夫妻恩愛。姚氏偏愛女兒鶯鶯,時常藉故虐待兒媳。鶯鶯為此感到不平,巧妙保護嫂嫂,並以自身為例勸說母親。姚氏改過,婆媳和睦。
姚氏25歲就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地將一兒一女撫養成人。女兒英英生來聰明伶俐,兒子繼孟十分孝順。繼孟娶妻後夫婦感情很好,而帶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對此很不歡喜。姚氏非常偏心愛女兒就像掌上明珠,對媳婦卻視為眼中釘,常常無事生非地打罵媳婦。
一天,媳婦給婆婆端上早飯,婆婆挑剔地說她做的飯缺鹽少醬不對胃口,並故意為難媳婦,要媳婦馬上做出86樣飯來給她挑選。媳婦實在沒有辦法做出,姚氏藉口說媳婦有意與她作對,拿起鞭子就打。這時,恰好女兒英英進屋,連忙勸解,答應去替母親另做一碗麵來。英英見嫂子做的飯不錯,就把嫂子做的那碗麵端出房轉了一圈,又重新端了進來。
姚氏以為真是女兒做的,一面吃,一面不住地誇獎。姚氏吃過飯又找媳婦的碴兒,嫌她掃的院子不乾淨,納的鞋底不整齊。英英怕母親又責怪嫂子,就說掃院子和納鞋底這些事都是她做的。姚氏立刻轉怒為喜,誇自己的女兒能幹。英英見母親這樣偏心,很不滿意,便當場說出了事實真相,使母親頗為尷尬。姚氏惱羞成怒,反咬一口把罪名加在媳婦身上,誣陷她把小姑教壞了要把媳婦打死。
英英見事情搞糟了,便急中生智,一方面勸母親把嫂子交給哥哥管教,一方面教哥哥怎樣假裝打嫂子。繼孟按照妹妹的計策,故意氣沖沖地把妻子拉到屋裡,用棍子打椅墊,讓妻子裝哭和裝死哄嚇母親。姚氏以為媳婦真的被打死了,鬧出人命自己要吃官司了,嚇得直打哆嗦。英英見母親後悔了,才假裝去救嫂子,嫂子也裝作是死而復生。姚氏見媳婦醒了過來,這才放了心。
英英乘機幫助母親打通封建思想,假意哭鬧著要去投井自殺,怕自己將來出嫁後,也遇到像母親這樣的婆婆。姚氏見此非常著急,面對女兒提出的條件:以後不能再給嫂子氣受,讓嫂子吃穿都與她一樣,姚氏無奈只好答應。從此以後,姚氏不再挑媳婦的毛病了,這個家庭婆媳和睦,幸福美滿。
歌詞:
心若倦了淚也幹了
這份深情難捨難了
曾經擁有天荒地老
已不見你暮暮與朝朝
這一份情永遠難了
願來生還能再度擁抱
愛一個人如何廝守到老
怎樣面對一切我不知道
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為何你還來撥動我心跳
愛你怎麼能了
今夜的你應該明瞭
緣難了情難了
心若倦了淚也幹了
這份深情難捨難了
曾經擁有天荒地老
已不見你暮暮與朝朝
這一份情永遠難了
願來生還能再度擁抱
愛一個人如何廝守到老
怎樣面對一切我不知道
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為何你還來撥動我心跳
愛你怎麼能了
今夜的你應該明瞭
緣難了情難了
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為何你還來撥動我心跳
愛你怎麼能了
今夜的你應該明瞭
緣難了情難了
【結束語】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臺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指令碼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優秀地方戲劇劇目,河北梆子轅門斬子詞
說起河北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紅色革命狼牙山五壯士。巍巍太行作為全國知名的革命聖地大家又對他了解多少呢?河北長城沿線風光更是美不勝收,不過今天小編要講的不是風景那是什麼呢?是河北最具特色的河北梆子代表性劇目轅門斬子希望大家喜歡。
宋朝時期,遼南下入侵,幾番交戰未果,遼邦擺下“天門陣”以賭輸贏,楊延昭之 ...
優秀地方戲劇之一,滬劇的特點是什麼
有著“東方巴黎”之美稱的上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謂是有著重要的地位,身為中國國家級中心城市使其曾經還被譽為世界四大魔都之一。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擁有著出色的戲曲劇種。
那麼,本期滬劇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滬劇的特點是什麼?
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 ...
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廬劇的特點
廬劇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紮根於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韻味特色演遍大別山區唱遍皖地。薪火相傳,展示廬劇的魅力。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中廬劇的特點吧。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臺,只打地攤子 ...
經典傳統觀地方戲劇,呂劇借年歌詞
中華上下五千年,戲劇更是伴隨著到現在,都知道中國五大戲劇是京、評、豫、越劇還有就是黃梅戲,那麼對於其他的地方戲劇和代表人物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了的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呂劇文化中借年的劇目,希望大家喜歡。
書生王漢喜因家境貧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來的岳父家借年去。漢喜來到岳父家院內 ...
經典地方戲劇,呂劇的特點都有哪些
呂劇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行於東北三省山東,江蘇和安徽的傳統地方戲劇。從最早的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豈止至今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這麼經典的地方戲劇,都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讓我們一起到呂劇文化看看!
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 ...
魔都的地方戲劇,滬劇金絲鳥歌詞
在世界上有個被眾人評為四大魔都的城市,分別是倫敦、上海、東京、紐約。其中中國的城市上海能夠佔有一席之地也是代表了其出眾的能力。滬劇也是上海的代表戲曲劇種,其中有著很多的代表曲。
那麼,本期滬劇文化一起了解滬劇金絲鳥歌詞。
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 ...
二人臺是什麼,二人臺是哪裡的地方戲劇
二人臺是西北地區一帶的民間地方小戲,如今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與山西、陝西等地,也同樣歷經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在民間也是倍受歡迎的,更是深刻印入各個村民的心中。本期二人臺文化一起了解二人臺是什麼。
二人臺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