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閩南習俗+清明吃薄餅

閩南習俗 清明吃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廈門薄餅和寒食節

  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

  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

  薄餅做法

  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裡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

  薄餅相關典故

  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著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閩南習俗——中元節放火燈

  橋南水月亭佛祖廟、瀛洲亭寺傳來好訊息,萬盞水燈製作已接近尾聲,不僅如此,為水燈引路的燈王和燈船(統稱水燈頭),也基本做好。記者提前打探,今年的水燈頭比往年更大、更漂亮。

  按照放水燈的習俗,都要製作水燈頭進行“引路”,先於水燈下水。橋南水月亭的水燈頭是水燈王,它的尺寸比普通水燈大很多,工藝更復雜,點綴更漂亮。經過多日製作,直徑62釐米(是普通水燈的3倍)的水燈王已製作完成。“水燈代表個人,是家家戶戶為親人朋友祈福求平安,水燈王代表‘社裡’(意指橋南片區),代表為整個片區內的居民祈福。”水月亭管委會負責人鄭先生說。

  與前者稍有不同的是,瀛洲亭寺的傳統規矩,是由水燈船引路。今年的水燈船數量最多,為7艘1米或1.2米大的紅色木船,象徵7年一次盛會,船上繪有龍圖案,船身裝飾燈泡,插旗子。另外,水燈船下水還需要放供品,一起並行,兩邊由大船護航,到時場面將很壯觀。

  兩場放水燈,水月亭佛祖廟放燈地點為九龍江橋南砂場一帶,水燈向東新橋(已拆)方向漂流。瀛洲亭寺從九龍江西洋坪橋底下水,流向中山橋。到時,九龍江江岸邊將會拉起警戒線,觀看的市民注意不要越線,也不要擠在江濱公園靠近瀛洲亭寺的木長廊上看,最佳觀看地點為西洋坪大橋、新中山橋、戰備大橋。

  中元節放火燈的由來

  在閩南及臺灣一帶,是當代中國對中元節最為重視的地區。這跟當地人濃厚的宗教信仰有關,據說農曆七月是鬼月,整個月裡都有來自鬼道的各路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在人間道遊晃,民間為避邪,家家戶戶都會祭拜各路好兄弟,讓他們吃好喝好,不要搔擾民宅。

  閩南人、臺灣人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知曉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端午節習俗之吃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新增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礆粽、肉粽和豆粽。礆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西班牙的飲食習俗-愛夾生飯

  西班牙食品協會主席曾放言,要讓西班牙美食征服中國食客。      廚師不願把米煮熟   在西班牙美食中,最雷人的就是海鮮飯的米粒必須保持在半生半熟的狀態,這就是純西班牙風味。但是這個夾生風味很難讓中國食客接受,許多人慕名而去卻搖頭而回,因為“米粒夾生得可怕”。   為此小編採訪了一些西班牙廚師,探尋了西班 ...

春分習俗之“春菜”

  春分節氣與秋分節氣一樣,都是一年裡晝夜相等的一天,且都平分了一個季節,只不過春分平分的是春季,秋分平分的是秋季而已。二者另一個最大的不同則是:春分節氣後,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秋分節氣後,則是黑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 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形成了不少風俗習慣。諸如眾所周知的春分立蛋、祭天等 ...

白露有什麼習俗 白露什麼傳統食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裡的“白露”即指24節氣中的白露。白露時節,是入秋後第三個節氣,每年9月7日至8日交節。天氣轉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由此得名。2021年白露時間胃9月7日17點37分。對於白露,各地都有不少的習俗。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白露的習俗   祭禹王 ...

秋分石榴習俗 秋分石榴有什麼好處

  秋分吃石榴習俗 秋分吃石榴有什麼好處   秋分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中秋除了有傳統的吃月餅的習俗外,在我國和東南亞等地,石榴作為吉祥物是中秋佳節的應節果品,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中秋佳節對著圓月,嘗著美味香甜的月餅,用水 ...

冬至什麼食物好 冬至養生和習俗的食物

  冬至吃什麼食物好 冬至養生和習俗所吃的食物   一、冬至吃什麼食物好——養生吃   羊肉   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胃,心,腎經,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元素,具有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腎虛汗,氣血虧虛,陽萎,早洩,面色萎黃,心慌不寧 ...

大寒糯米飯習俗 大寒糯米飯由來及功效作用

  大寒吃糯米飯習俗 大寒吃糯米飯由來及功效作用   大寒吃糯米飯是一種習俗。大寒是二十四氣節最後一個氣節,也是整個冬天感覺最冷的一天,故名曰“大寒”。在這一天,廣東人不僅穿得最多,而且也會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以禦寒,比如糯米飯。糯米暖胃養胃,補氣血,最適合寒冷的冬天吃,吃完全身上下都感到暖呼呼。   舊時窮苦人 ...

立秋包子習俗 立秋包子有什麼寓意

  立秋吃包子習俗 立秋吃包子有什麼寓意   東北立秋這天家裡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大概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我們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立秋以後適合吃肉餡的包子,因為肉製品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吃這種餡的包子,有利於我們人體補充蛋白質成分,增強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