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
本質:增加詞彙量,感受生活。首先是把文字元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面材料的理解。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圖表等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書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
本質:增加詞彙量,感受生活。首先是把文字元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面材料的理解。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圖表等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書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
1、先讀圖書的簡介大綱,要明確目的。
2、做到爛熟於心,先瀏覽,遇精彩部分時,再細讀。劃重點,做到爛熟於心。
3、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
4、逐頁逐頁讀,把好句讀出聲來,大聲讀,加深印象。
5、好的部分多讀,最好在文章最後寫一段感受,記錄啟發和心得。
6、遇到疑問的地方,要學會利用網路查資料,將疑點弄清楚。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很多商家又準備推出一系列全年最優惠折扣來在這黃金購物季狠撈一把了。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最近釋出的資料顯示,美國81.1%的消費者今年購物季將購買禮品卡,總支出預計達287.9億美元。
這個黃金時段被稱為假日季,從歷年經驗看,假日季零售額往往能佔到全年總額的四分之一。因此全國零售學會做了一系列的抽樣調查進行統計,這許多資料中,有一項比較有意思,是分析美國消費者購買的禮品卡類別:網店禮品卡佔11.2%,咖啡館佔18.1%,百貨店佔39.1%,書店佔20.8%,便利店和加油站佔12,.6%,折扣店佔14.2%。
美國人用於購書的費用居然佔到總支出的20.8%,儘管只是關於禮品卡的調查,但已足令一般中國人震驚。中國人用於購書的費用能佔到總支出的多少呢?我沒有在網際網路上檢索到最新資料,但往年的一些統計數字可做參照,比如,以人均閱讀量論,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猶太人是64本;以人均圖書消費量論,中國人均購書5.6冊,20年幾無增長。2011年僅有34.9%的國民表示購買過紙質圖書。
這些統計是否精確或許尚待商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人不愛讀書”這個論斷應該是沒有錯的。
國 民讀書對一國之重要性似乎已經沒必要再爭議,但中國人為什麼不愛讀書呢,卻很值得探討。我的看法是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近幾十年來,全社會普遍不重視讀 書的重要性,幾代國民多數沒有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其二是,中國的圖書太貴;其三中國人面對的應試教育太嚴厲,青少年時期沒時間讀書,成人後生活壓力又太 大,沒心情讀書,當然也無法養成買書、讀書的好習慣。
像 “讀書無用論”,這種本來該屬於上個時代的論調,在今天的中國其實處處潛伏,深入人心。比如網際網路精英馬雲最近就在演講中告訴聽眾“別讀太多書”、“讀書 太多的人不會成功”。或許他的話另有深意,如勸人知行合一之類,但總歸是傳遞出了一種讀書無用的訊號,而在中國這個年人均讀書不到一本的社會里,這類訊號 又是如此之多,給了大批青年不讀書的理由,或者心理暗示。
像“書呆子”這類詞彙,在一個熱愛閱讀的社會里,絕不會像中國應用得這麼廣泛,而在這種環境下,又怎麼能奢望國民把支出的20%拿出來買書呢?
然而,中國人不愛讀書的情況也並沒有壞到令人絕望的地步,因為幸虧有了網際網路和手機,它在暗中提升著中國人的閱讀率,而這種提升卻完全還沒有被反映到任何相關的統計數字中。
透過雙眼可以觀察到,以前在中國乘車或者坐地鐵,讀書看報的人屈指可數,但現在卻會發現幾乎人人都在盯著手機或在看IPAD之類的平板電腦,人們手中沒有書,但確實都在閱讀。
數字閱讀的勃興對中國來說是個意外的驚喜,它佔有了碎片時間,解決了國民無時間讀書的難題,它極便宜甚至免費,解決了讀不起書的問題,在未來,將極大的改變國民的閱讀現狀。其實,如果現在就把人們電子閱讀的書籍統計在內的話,資料很可能就已經大大改觀。
而且已有調查顯示,數字閱讀擴速最大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學歷較低者、年齡較輕者、以及農村居民中,在以前,這個群體恰恰正是拉低國民讀書量的一個最大短板。
當然,數字閱讀也會帶來一些使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對傳統出版業的衝擊--這是大勢所趨,沒有辦法;比如壞書、庸書的泛濫--這其實也沒必要過於擔心。冰心先生曾寫過一篇《憶讀書》,後被選入中學課本,文章最後她寫道:有某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有個兒童刊物要我給兒童寫幾句指導讀書的話,我只寫了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先認識讀書好,然後多讀書,最後才是讀好書,其中順序,並非沒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