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源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源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其實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

  第一傳說:唐高祖與“祝捷餅”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說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援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第二傳說: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麵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豔豔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傳說

  第一傳說:唐高祖與“祝捷餅”

  月餅傳說較流行的觀點是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援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第二傳說: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麵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

  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

  第三傳說: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訊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訊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裡,透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第四傳說: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揹著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中秋節的真正起源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祭月節、月娘節、團圓節、月光誕、月夕、秋節、拜月節、月亮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四大節日之一。

  在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中,傳說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裡得到長生不死之藥,準備和妻子嫦娥共同分享,但是卻不巧被鄰居看到了,他趁著后羿不在的時候準備強搶,嫦娥被逼無奈之下一個人吞下了藥,飛昇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失去了愛妻,只能每年在中秋月亮最圓的時候,擺下嫦娥最愛吃的圓餅(月餅)和圓圓的蛋以寄託相思之情,希望嫦娥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團團圓圓。

  當然那只是神話傳說,而實際上中秋節最初起源於上古時代,是因為對於獨特天象的崇拜,古人祭祀月亮而來。古人祭祀月亮,奉上祭祀,以求神靈的庇護,並且以此形成傳統。最初是部落祭祀,到後來國家形成後也開始祭祀,到兩漢時期,有人專門編撰了《周禮》,對中秋進行文字記載。

  然後到了唐朝,開始把中秋節定為全國性節日,成為固定的節日。在唐都長安和洛陽,每到中秋節,皇帝和后妃、大臣們,先到宮門城樓,歌頌太平盛世,然後宣佈晝夜不禁與民同樂,而後皇帝和后妃大臣宴飲,百姓們開始在各個大街猜燈謎、賞燈、放孔明燈、宴飲作詩等。唐朝國力強盛四夷來附,而後又把中秋的習俗傳播到了四海。

  到了宋朝,乃至之後的明清,中秋節正式成為大家共同的節日,並且日期定在農曆八月十五。此後,中秋節隨著華人往海外的遷徙逐漸傳播出去,成為而今東亞和全球華人的共同節日。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

  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來歷三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志餘》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絡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打餈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餈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餈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餈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範圍是全國性的,而打餈粑的習俗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中秋節簡短來歷

  1、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2、中秋節來歷二:中秋節由嫦娥奔 ...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00字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00字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中 ...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   月餅又被稱作是團圓餅,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所以也就寓意著家庭美滿成為了家人團聚的象徵,這種美好的寓意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到了今天依然非常適用。   也因為這個原因,月餅成為了中秋節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亦或是走訪親朋好友必備的禮品,而且現在的月餅不像古代那麼單一,現 ...

中秋節的真正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中秋節的真正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 ...

關於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關於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倜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介紹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

中秋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故事

  中秋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 ...

中秋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的吉祥寓意

  中秋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