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關於春節的傳統小故事 春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春節的傳說: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為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節的傳說:驅趕年獸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傳說: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春節的傳說:吃年夜飯要關門

  在我國江南一帶,每到吃年夜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關起大門,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敲擊碗筷。吃完年夜飯的碗筷收拾乾淨後,再開啟大門。這叫做閉門生財,開門大吉。

  相傳,這種做法是為了哄騙鐵柺李。

  據說到了每年的最後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間的生活狀況,於是就派鐵柺李下凡檢視民情。鐵柺李為八仙之一,是個跛腳叫化仙,因此便在人間吃年夜飯的時候,提著要飯的籃子跛著腳沿街到各處各家乞討。

  討完飯後,鐵柺李把討來的東西帶給玉帝老爺子看,誰家窮。誰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據此,玉帝老爺子就讓富人一年遭幾次災,不要太富;窮的則讓他發幾次財,不要太窮了。

  這事兒慢慢傳到了人世間,一個精明的商人知道了這個情況後,很快就想到了應對辦法。到吃年夜飯的時候,這戶人家把大門關的嚴嚴緊緊,家人誰也不許大聲說話。等鐵柺李來討飯時,開啟門,桌上什麼也沒有。

  鐵柺李一看,認為這戶人家窮得連年夜飯都吃不起,於是就大發慈悲,悄悄在這戶人家的門口放上幾個金元寶就走了。就這樣,這家人越來越有錢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別家也看到了他家發財的原因,便都紛紛跟著學起來。後來,鐵柺李見家家戶戶都關著門吃年夜飯,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們覺察,就不再到人間來討飯察貧富了。

  但是,關起大門吃年夜飯的習慣,卻據此流傳了下來並延續至今。

  春節的傳說:倒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故事一:玄宗遊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 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 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二: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 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 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故事三: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 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 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故事四: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嫦娥奔月: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吳剛伐桂: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玉兔入月宮: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為其下凡的搗靈藥。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有哪些神話故事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有哪些神話故事

  中秋節的故事一:玉兔傳說

  相傳,有一年北京城裡鬧瘟疫,一下子病倒了許多人,吃什麼藥也不見效。

  老百姓們急得沒辦法,只好都在院子裡擺上供桌,焚香拜月,請求月官裡的嫦娥救命。 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圓又大,嫦娥身在月官,藉著明亮的月光,把人間發生 的災難和老百姓對自己的乞求都看得一清二楚,嫦娥難過地哭了。於是,便派月宮裡的玉兔 下凡,為老百姓治病除災。

  玉兔受命後,便化作一位美麗的少女,她身穿一件白色紗裙,飄飄然地便來到了京城。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為病人們治病。當病人吃下她給的仙藥,頓時會覺得身體清爽了許 多,很多人當時就能下地活動了。

  為了感激玉兔的治病救命之恩,人們送給她金錢,被她拒絕;送給她禮物,也被她拒絕。人們總覺得過意不去,便拿出了許多衣服送給她,這回是無論玉兔怎樣推託也不行,她只好 收下。就這樣,

  玉兔每到一家,都要換一身衣服,有時是男裝,有時是女裝;有時像個賣油 的,有時又像個賣菜的,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又像個老奶奶……一夜的功夫,她走遍了千 家萬戶,更換了無數種裝束,人們噴嘖稱讚著這個“千變萬化”的神奇郎中。

  奔波了一整夜,玉兔終於在天亮之前治好了最後一位病人。

  她感到又困又乏,就靠在一 棵大槐樹下睡著了。由於太累了,在熟睡中競顯出了本相,頭上也露出了兩隻大耳朵。街上 的人們都驚奇地圍攏過來,看著這位兔麵人身的少女,又抬頭看看即將消失在晨曦中的月亮, 人們頓時明白了:這是月亮上的玉兔下凡,為咱京城百姓除災送吉來了!

  “玉兔下凡”的訊息像一陣風吹遍了整個京城,立刻轟動了朝野上下。以後,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的百姓們都要供奉“兔兒爺”、“兔奶奶”,以緬懷玉兔當年為百姓們治病祛災的恩德。

  中秋節的故事二: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當時王允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貂蟬拜月的故事,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中秋節的故事三: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故事四: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裡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中秋在古代的叫法

  中秋節古代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關於中秋節哪些傳統故事

  中秋節傳統故事如下:   嫦娥奔月: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 ...

中秋節哪些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包括有嫦娥奔月、月餅起義、玄宗故事、玉兔搗藥、吳剛折桂等,中秋節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有悠久的歷史,且該節日開始於唐朝初年。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 ...

中秋節哪些傳說故事

  1、嫦娥奔月: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 ...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哪些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月      月光紙與兔兒爺。一般認為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後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 ...

中秋節的古詩哪些 意境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中秋節的古詩有哪些 意境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陽關曲·中秋月   宋代:蘇軾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

中秋節的風俗哪些 細數那些不為人知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吃月餅   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於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賞月   ...

中秋節的詩句古詩大全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哪些

  中秋節的詩句古詩大全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哪些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齊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