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
2。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
3、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6、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泰山不嫌細土,故成其大;大海不擇小流,故成其深。
9、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10、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1、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
2。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
3、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6、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泰山不嫌細土,故成其大;大海不擇小流,故成其深。
9、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10、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凸透鏡直徑大小與聚焦能力無關,但從物理實驗室看到的凸透鏡來看,直徑大的焦距長,即會聚能力差;直徑小的焦距短,即會聚能力強。
凸透鏡是一種常見的透鏡,中間厚、邊緣薄,至少有一個表面製成球面,亦可兩面都製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倍數不等。凸透鏡擁有放大作用。凸透鏡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實虛正倒。其實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沒有一定的焦點,只有平行於主光軸的且到主光軸距離相等的光線才會完全在主光軸上相交。我們之所以看到許多經過凸透鏡的平行於主光軸但到主光軸距離不相等的光線有一個焦點是因為該凸透鏡鏡面的曲率半徑較大,光線偏折程度的差異不明顯。為了方便使用,我們把離主光軸的距離和凸透鏡頂部的距離相等的兩條光線的交點作為凸透鏡的焦點。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國曆史上極為著名的兩個琵琶,製作精巧絕倫,也有著美麗而又傳奇的傳說,成為我國音樂史上的美談。據說因其發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稱龍首琵琶或二絃琵琶。
相傳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大書畫家韓滉,在四川駱谷地方發現了一株奇樹,便命知縣派工匠砍伐下來。該樹木質堅硬,敲上去發出金石之聲,看樹紋有金色交織其間。於是,他請技藝高超的琴工製出兩張琴,名日大忽雷、小忽雷。這樣寶貴的琴,韓滉未敢私留,獻給了唐德宗。
公元835年,宮廷發生了“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專權,縱禁兵血洗宮廷。從此,大、小忽雷即流落到民間。
此時,宮中有個姓鄭的女音樂家,因她是宮女中的藝官,人呼鄭中丞。她文化教養好,通經史,能詩善畫,會奏多種樂器,尤精於琵琶。她曾經彈過小忽雷,後來因小忽雷的匙頭壞了,被送到崇仁坊趙家去修理。一天,唐文宗聽鄭中丞彈琴,嫌曲調悲涼,龍顏不悅,命太監將她勒死。扔到河裡。當時有個叫梁厚本的宮中官吏正在河邊釣魚,忽見河上漂著一件東西,大約有六尺多長,兩人合抱那麼粗,用錦緞帛綢纏著。梁厚本忙命人撈上岸來,裡面原來是一口棺材。開啟一看,內有一具女屍,面貌如生。解去脖子上的綢帛,口裡似乎還有氣,灌以米粥,竟甦醒過來。她就是鄭中丞,後來成了梁厚本的小妾。
梁厚本聽鄭中丞講小忽雷在崇仁坊趙家,花了很多錢,終將小忽雷贖回。鄭中丞見到自己彈過的樂器,恍如隔世,萬分高興。但她白天不敢彈奏,只有在晚上才能輕輕彈奏撥。有時把小忽雷抱在懷裡,自言自語地說:“琴啊!琴啊!人們說‘偷生兒子畏人’,我和你是同樣的命運啊!”
有一天,天氣晴和,梁厚本和妻子在花下飲酒,鄭中丞在旁彈起小忽雷,梁厚本高興極了。想不到這時宮中黃門侍郎放鷂子從牆外經過,聽到了琵琶聲,他暗暗說道:“這曲子我在宮中聽過,這不是鄭中丞彈小忽雷嗎?鄭中丞已死,被拋到御河裡了,難道說這是她的鬼魂在泣訴嗎?黃門侍郎把這怪事告訴了皇帝。文宗得知鄭中丞還活著,又是驚喜又是後悔,後悔對鄭中丞的賜死太過分了。當聽說她現在已經給梁厚本作妾時,不但沒有責怪,反而給了他們夫妻很多賞賜。”
到了清代,著名戲曲家孔尚任於1698年在北京得到了小忽雷,十分欣喜,便和友人顧彩(顧天石)把鄭中丞與小忽雷的故事編成戲劇《小忽雷》,並在琵琶上題詩寄思古之幽情。後來,小忽雷輾轉流傳,到了本世紀初,一位名叫劉世珩的人刊印《小忽雷》傳奇而引起人們的注意,收藏小忽雷的收藏家就把這珍貴的琴送給了他。為此,他特地建了“小忽雷閣”,邀請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林琴南等至閣中,聽高階樂師彈奏。事有湊巧,就在“小忽雷閣”聽琵琶的樂師中,有個人叫張瑞山,他說三十年前曾買到一把二絃琵琶,樣子很古老。取來一看,正是大忽雷。於是,張瑞山割愛,把大忽雷也送給了劉世珩。劉世珩把“小忽雷閣”改名為“雙忽雷閣”,又收集了所有關於大、小忽雷的記載、詩歌,編輯成《雙忽雷本事》一書,1911年在天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