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孔子孝的小故事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1、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 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2、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知道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不管如何,孔子算是青史留名了。

灬24孝小故事丶

  二十四孝分別是:

  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扇枕溫衾、拾葚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

孔子的小故事

  1、道聽途說: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2、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關於孔子故事

  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後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 ...

孔子關於學習的故事

  孔子拜小孩子為師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 ...

關於仁義智禮信的經典故事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 ...

公勸諫納諫的故事

  公孫鞅到秦國後,先住在孝公的親信景監家裡,並透過景監的關係得與秦孝公三次相見。前兩次遊說孝公要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生氣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簡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景監告訴衛鞅,孝公對他的談話很不滿意。公孫鞅要求再與孝公談一次話。過了不久,孝公第三次接見公孫 ...

孔子故事

  1、孔子駕車去晉國,遇到一個孩子在路當中玩,孔子說:“你不該在路中間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於是孔子對學生 ...

孔子與學生的故事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

孔子與他弟子的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