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飾基本上是作為清朝人的一種標誌,滿清入關後實行的還是漢族的文化;這種髮飾讓人們明白是生活在清朝,是一個新的朝代,不是過去的明朝;新的髮型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抵消團體的認同感。
所以清朝統治者規定,自佈告下達後十天之內,各地人民一律剃髮;甚至上表章請示儲存明朝制度的,一律視為亡命草寇;清政府委派的江南地方官員,到處帖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佈告,
髮飾基本上是作為清朝人的一種標誌,滿清入關後實行的還是漢族的文化;這種髮飾讓人們明白是生活在清朝,是一個新的朝代,不是過去的明朝;新的髮型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抵消團體的認同感。
所以清朝統治者規定,自佈告下達後十天之內,各地人民一律剃髮;甚至上表章請示儲存明朝制度的,一律視為亡命草寇;清政府委派的江南地方官員,到處帖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佈告,
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大多“前髡後發”(髡,刑罰,即剃頭),騎馬打獵方便,頭髮不擋眼睛,阻力也小,也不用麻煩的梳頭。清朝男人的髮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 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 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髮型跟史書裡成吉思汗的髮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喜歡看肥皂劇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裡面的清朝人頭髮一般都是留著辮子,把前面一半的頭髮給剃光光。其實這種髮型十分的難看,不過你們知道清朝人這樣剃頭髮嗎?本期的歷史故事,為你解析。
清朝人把前面的頭髮剃掉留下不同時期長度粗細不等的辮子,除了不遮擋視線、對大自然的崇拜及薩滿教的影響,還有剛入關時的一種髮型說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順治四年廣州“易服剃髮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另一方面就是威脅,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個遺民說:“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倖免,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而且,不剃要殺頭,剃得不對也要殺。也就在順治四年,江南滸墅關有個叫丁泉的平民,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儘管他“無奸宄之心”,但因為“違同風之化”,還是被“著就彼處斬”,連帶著縣官、家長、鄰里也受了牽累。
滿人原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留鞭子本為方便行事,且此俗並非始於滿人,歷史上的其他北方遊牧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留辮,不過形式稍有差異而已。但是不一樣的是,漢人植根於農業社會,不像遊牧民族那樣要天天騎馬,前額剃髮也就毫無必要。所以清朝初期滿族人和漢族人的髮型並不一樣。漢民自古即蓄滿發,不剪也不剃。小孩生下來後,任憑頭髮自然生長,到讀書年齡時,就將頭髮挽結成髻,謂之“束髮受書”,成年人也大都將頭髮梳理為髻,或包布頭或盤起藏在帽中。
清朝之前,漢人對剃髮是極忌諱的,只有犯罪或出家當和尚不得已而削髮,否則頭髮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譬如古代之“髡刑”,剃髮即為懲罰手段,而太史公司馬遷說的“剔發受辱”,亦有此意。
至於滿族人為什麼要把前半部剃光,這裡也有它的實用性,因為滿族過去是遊獵民族,額前不留髮是為了避免騎馬奔跑時頭髮會遮住了視線,後面留了一條辮子是為在野外露宿時可以當作枕頭使用。薩滿教認為頭髮既然是生在人的最頂部和天也就最接近,是人的靈魂所在之處,因此髮辮更受到滿人的重視,滿人在額角用一條直線對齊兩邊後把前面的頭髮剃掉,留下後面的頭髮編成辮子垂在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