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是清朝爵位的一種,通常為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爵位,只能說明血統、地位的崇高,有一定影響力,但並無實權。爵位不是官職,有官職才有實權。
爵位通常表現在地位上,更直接一點,就是長期飯票。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的。子孫可以繼承。有爵位者,國家終生派發俸祿。
清朝的爵位,除了十二家“鐵帽子王”,其餘都不是世襲,是一代降一等。比如親王傳給兒子,是郡王;郡王傳給兒子,是貝勒。
貝勒是清朝爵位的一種,通常為皇帝或者親王的兒子。爵位,只能說明血統、地位的崇高,有一定影響力,但並無實權。爵位不是官職,有官職才有實權。
爵位通常表現在地位上,更直接一點,就是長期飯票。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的。子孫可以繼承。有爵位者,國家終生派發俸祿。
清朝的爵位,除了十二家“鐵帽子王”,其餘都不是世襲,是一代降一等。比如親王傳給兒子,是郡王;郡王傳給兒子,是貝勒。
貝勒,是皇室爵位,全稱“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後來成為代宗室封爵的一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相當於王或諸侯,地位次於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
清的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愛新覺羅載漪,清朝宗室,道光帝旻寧之孫,惇親王奕誴之子,後過繼瑞敏郡王奕志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
嫡福晉是員外郎紹昌之女伊爾根覺羅氏,生長子溥僎,繼福晉為和碩阿拉善親王貢桑朱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生次子溥俊。
義和團事變後,載漪在八國聯軍的禍首名單上。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俊父子流放新疆。1917年,借張勳復辟之機,載漪才重獲自由,直至1922年去世。兒子溥儁,1900年初,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立其子溥儁為大阿哥。愛新覺羅溥儁,端郡王載漪次子,母親為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戊戌變法失敗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想廢黜光緒帝,於是在1900年1月24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儁為大阿哥,預定庚子年元旦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此舉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後來溥儁生活落魄,晚景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