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至少兩句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至少兩句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如下:

  1、《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競渡詩》: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3、《端午》: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關於春天的詩句有哪些至少兩句

  1、《春草凝露》(張友正):

  蒼蒼芳草色,含露對青春。蕙葉垂偏重,蘭叢洗轉新。

  2、《春雲》(鄧倚):

  搖曳自西東,依林又逐風。勢移青道里,影泛綠波中。夕霽方明日,朝陽覆蔽空。

  3、《春日》(越溪楊女):

  春盡花隨盡,其如自是花。從來說花意,不過此容華。

  4、《滁陽春日懷果園閒宴》(李紳):

  西園到日栽桃李,紅白低枝拂酒杯。聞道數年深草露,幾株猶得近池臺。

  5、《旅遊傷春》(李昌符):

  曙分林影外,春盡雨聲中。鳥思江村路,花殘野岸風。

柳林風聲好句有哪些至少兩句

  1、 鼴鼠沉浸在這新奇的生活裡。河面的波光與漣漪,種種香氣與聲響,還有陽光,都讓他迷醉。他把一隻手爪放進水裡,呆呆地坐著,任隨自己的思緒流淌。河鼠向來善解人意,所以只是穩穩地划著船,並不去打攪他的好夢;

  2、 鼴鼠就這樣度過了許多無拘無束的日子。夏天像果實一樣日漸成熟,白晝越來越長,樂趣也越來越多。他學會了游泳和划船,嚐到了流水帶來的歡樂。當他把耳朵貼近蘆葦,還時常聽見風在蘆葦間不停地低語;

  3、船翻了!鼴鼠在水裡掙扎。天哪,水真涼啊!水聲灌滿了鼴鼠的耳朵,他不停地往下沉,沉,沉!他奮力把頭探出水面,剎那間太陽是多麼明亮、多麼令人欣喜啊!轉眼他又沉了下去,那絕望的感覺是多麼黑暗。


小學端午節詩句哪些 關於粽子的詩句

  小學端午節詩句有哪些   《竹枝歌》   范成大   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   雲安酒濃曲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   本詩反映三峽人的端午習俗,上午在長江看龍舟競渡,中午“打牙祭”,飲雲陽當地產的名酒——曲米春,因節日高興,以致“家家扶得醉人回”。雲安,即今重慶市雲陽縣。曲米,即曲米春酒。   ...

月亮的別稱和詩句哪些至少5個

  月亮的別稱: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等。   有關月亮的詩句有: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7、 ...

端午節詩句哪些

  端午節的詩句:   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3、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6、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 ...

端午節詩句哪些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 ...

冬天的詩句哪些

  描寫冬天的詩句有:   1、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3、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5、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6、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7、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8、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

燕子的詩句哪些

  關於燕子的詩句有: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北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2、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出自北宋晏殊的《破陣子·春景》。   3、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出自唐代張九齡的《詠燕》。   4、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出自唐代 ...

描寫端午節詩句哪些 著名的端午節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著名的端午節詩句   1、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____張耒《和端午》   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