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阿細跳月用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為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是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簡介: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阿細跳月用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為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是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流傳於路南、彌勒、邱北等縣的彝族支系阿細、撒尼人聚居區。多在月光下起舞,故名。
相傳很久以前,阿細地區發生了一場山火,地面被燒得滾燙,人們只好不停地換著腳跳去撲滅。山火撲滅後,就模仿著撲火動作而跳起舞來。
又傳,古時,犀牛和山羊格鬥,蹄子在石頭上碰出火花,森林頓時變成一片火海,阿細人也都在火海里喪生,最後只剩下一對青年男女。
這時男女來到被燒過的山地上,整地種莊稼,燒過的土地很燙腳,他們只好不停地換著腳跳著勞動,炭灰粘在腳上,他們又用力蹬腳把灰抖下來,同時嘴裡還發出“阿嘖嘖”的聲音。
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舞蹈:換腳跳三步,空中蹬腳兩下,形成五拍組合的基本步。
《阿細跳月》是民族管絃樂合奏曲。
主要樂器有:拉絃樂器組的二胡,彈撥樂器組的琵琶、阮,吹管樂器組的簫、笙、笛子,打擊樂器組的鼓、鈸等樂器。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
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自稱“阿細”、“撒尼”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
它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