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
我和阿詩瑪回家鄉
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
從此媽媽不憂傷 不憂傷
蜜蜂兒不落刺蓬棵
蜜蜂落在喲鮮花上
笛子吹來喲口呀口弦響
你織布來我放羊啊
你織布來我放羊
哥哥喲像頂帽子蓋在喲妹妹頭上
妹妹喲像朵菌子生在喲哥哥的大樹旁
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
我和阿詩瑪回家鄉
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
從此媽媽不憂傷 不憂傷
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
我和阿詩瑪回家鄉
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
從此媽媽不憂傷 不憂傷
蜜蜂兒不落刺蓬棵
蜜蜂落在喲鮮花上
笛子吹來喲口呀口弦響
你織布來我放羊啊
你織布來我放羊
哥哥喲像頂帽子蓋在喲妹妹頭上
妹妹喲像朵菌子生在喲哥哥的大樹旁
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
我和阿詩瑪回家鄉
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
從此媽媽不憂傷 不憂傷
相信人們對於《阿詩瑪》並不陌生,其實這就是流傳在撒尼人民口頭上一直非常美麗的歌曲,是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集體創作,同時,這首歌也體現了撒尼人民的生活習俗與民族風情。那麼,大家對於彝族的《阿詩瑪》瞭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阿詩瑪》中的故事情節
《阿詩瑪》是流傳於雲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間的一部著名的口傳敘事長詩,分《應該怎樣唱呀?》、《在阿著底地方》、《天空閃出一朵花》、《成長》、《說媒》、《搶親》等十三章,計一千六百餘行。長詩以女主人公阿詩瑪的名字為篇名,以阿黑、阿詩瑪兄妹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不合理婚姻為主線,歌頌了彝族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在撒尼族的傳統節日裡,阿黑在射箭和摔跤比賽中贏了富家子弟阿支,奪得了綵綢與阿詩瑪互訂終身。但阿支早就看中阿詩瑪,趁阿黑不在把她搶走。可是,阿支和哥哥比武都敵不過阿黑,只好將阿詩瑪放走。就在阿黑一行高興而歸時,阿支引進的洶湧洪水淹沒了他們。待阿黑掙扎起來後,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山石。
《阿詩瑪》的史學價值
長詩《阿詩瑪》不僅反映了其產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而且還突出反映了它所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也就是說,《阿詩瑪》還具有高度的強烈的社會歷史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同樣應該是一部研究石林彝族撒尼人社會變遷的社會發展史。從歷史發展情況看,石林及其附近的彝族社會存在過較長的土司制度,時代上從元朝一直延續到明朝中期。
《阿詩瑪》不僅是彝族著名的敘事長詩,同時也是明代石林地區彝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真實記錄。由於雲南彝族社會從元滅大理後或者更早的時期開始,就一直處於停滯甚至衰落的階段,所以,《阿詩瑪》有關“阿著底”彝族社會的描述,為我們勾畫出了古代石林彝族的社會經濟面貌,為研究彝族的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該詩還反映了古代彝族宗教信仰。
《阿詩瑪》的藝術魅力
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隨時間的沖刷而彌久愈新,不減光芒,成為我國百民族文學百花園中一塊璀璨的瑰寶,蜚聲世界文壇。
《阿詩瑪》從彝家山寨走進世界文化殿堂,從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改編為電影、戲劇、文學等多種樣式,成為膾炙人口的人類文化藝術精品和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品牌,更無可爭議地成為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典範。
1、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典傳說。雲南阿著底地方有個彝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聰穎美麗,與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愛。頭人熱布巴拉之子阿支,貪婪阿詩瑪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傳統舞會上戲弄阿詩瑪,遭到嚴厲斥責。阿支賊心不死,央媒人海熱帶著厚禮前去逼婚,又被斷然拒絕。於是,阿支趁阿黑去遠方牧羊之機,派人將阿詩瑪劫走。
2、阿詩瑪乘隙將與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擲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獲訊趕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開出通道 ,縱馬馳騁,快速前進。阿支用盡種種威脅和利誘手段,都不能使阿詩瑪屈服。阿支惱羞成怒,正要舉鞭毒打阿詩瑪,阿黑及時趕到。
3、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賽歌,一決勝負。阿支賽輸,但仍不甘心,又企圖用暗箭殺害阿黑。阿黑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門和大廳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眾家丁用力拔箭,箭卻紋絲不動 。阿支懾服,只得將阿詩瑪釋放。
4、阿詩瑪和阿黑喜悅地同乘一騎回家。他倆來到溪邊,下馬小憩。阿支帶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並放洪水將阿詩瑪淹沒。洪水過後,阿黑悲憤絕望地呼喚著她的名字,但阿詩瑪已化身成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千年萬載,長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