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2、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2、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歸隱的原因如下:
1、時代原因 ,陶淵明的時代,是兩晉時代,王朝不斷更迭,政治鬥爭異常殘酷,陶淵明希望生活快樂和心靈慰安,陶淵明就在田園勞動中找到了歸宿和寄託。
2、 哲學原因 ,由於社會的大動亂,作為上層建築的哲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儒、道失衡的時代,兩漢儒學開始是今文經學,而後是古文經學,陶淵明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無”的理想境界中,是一個獨立於現實功利之外的逍遙世界。
3、 文學、美學原因 ,從東漢到魏晉,在文學、美學上出現了一種新思潮,對人生、生命、命運、時候的強烈的慾望和留戀,是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陶淵明追求長生,這是他歸隱的一種潛在的原因。
4、家世原因 ,從家世來看,世代為官,導致陶淵明不得不考慮名位問題。這也是陶淵明歸隱的原因之一。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陶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