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凱里市的巖腳、地午、翁項、凱棠和臺江縣的革一、檯盤一帶,也就是居住著苗族“西”這一支系的地區,有著一個極為獨特的“摸奶”習俗,這一習俗已經沿襲了數百年之久。
在這一地區,每每到明月高照的夜晚,各個村寨的男孩子們便在夜幕下相約出發了,到鄰寨去找女孩子談情說愛。來到女孩子們的家門口後,大門前會放置有一根長木凳專供年青人坐下來。這時,不管是初次認識或早就認識,男孩子只要對女孩子有好感,都可以伸出手輕輕地放到女孩子的胸部上;而女孩子也同樣,只要對男孩子略有好意,一般都不會拒絕,她們一邊紅著臉感受奶子被摸帶來的陣陣激動,一邊含情脈脈地與你對歌、說情話。當感情達到一定程度時,男孩子還可以進一步將手放進女孩子的胸衣裡,輕輕撫摸迷人的乳房,感受女孩子內體的溫暖。兩人就這樣邊摸邊唱,直到夜深人靜、月上樹梢時。有時,隨著男孩子摸奶手法的輕輕變換,女孩子會忍不住發出輕微的笑聲,感情也就漸漸地濃起來。當然,這種撫摸只限於胸部之間,撫摸的程度也是有限度的,更不允許有其它出格行為。女孩子以奶子被摸為高興,而男孩子以摸著奶子而榮耀。如果男孩子不摸女孩子的話,女孩子就會認為你看不上她,心情低落,與你也就沒有了什麼可談的。
這一迷人的習俗起於何時?據黔東南州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楊光輝先生介紹,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民從江南一帶沿著沅江而上,陸續進入貴州的清水江流域。一批批的先民到達這裡後,依山而建,形成後來的一個個自然村寨。這些村寨,一般以同族同姓為一個寨子。面對貴州高原的惡劣環境,為了改變生活,男女老少成天上山開山造田,因此,大家白天非常繁忙。年青人們求偶時,只能利用夜間到鄰寨中去尋找,這種戀愛方式叫“遊方”。卻說在“西”的這支苗族支系裡,在多少代中,絕大多數的年青人“遊方”時都能文明戀愛,循規蹈矩。但後來,卻出現了一些動機不良的男青年。這些人利用夜間“遊方”這一風俗,專門幹男扮女裝、騙取與來自他鄉的男青年“談戀愛”的勾當。由於夜間光線昏暗,看不清楚,他鄉的男青年往往信以為真,以為找到了意中人,隨後處上了“物件”。等到雙雙談得“情投意合”後,按照苗家的規矩,“女方”當夜就與男方私奔。到了男方家後,又按照苗家規矩,夫妻之間不能立即同房(起碼在半年後才允許),“新娘”必須由“丈夫”的姐姐或妹妹陪睡。於是,這些居心不良的男青年就趁機佔有“丈夫”姐妹的便宜,當男方家發現上當時已經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現象出現越來越頻繁,以至於引起了整個族人的公憤,寨子與寨子之間經常發生流血事件。為此,各寨子的族長們不得不聚集起來,以“議榔”(苗族一種民主的社會立法制度)的形式共同商議。最後商定:根據男、女性胸部的生理特徵,即女孩子有乳房隆出,而男孩子胸肌平坦,以此為標誌,男女青年在夜間“遊方”時,男孩子可以用手撫摸女孩子的胸部進行辨別,以免弄錯。
族長們還專門制定了具有法律性質的苗族“理詞”:
Yexfangbyaodhsenkwel,
Yexfangbaxhsenkwel,
Naixjubdiaodcaklol,
Naixjubtietmakmongl。
其大意為:男女青年在談情說愛中必須撫摸乳房,弄清真假。如果不摸乳房出現什麼差錯的話,一旦被族群大眾發現後,一律處以極刑!
由於有了“法律”的鐵規嚴律,從此,這一規矩便在這一地區盛行起來,杜絕了男白女裝現象,流血事件也就不再發生了,族群內關係更加和諧。之後,透過一代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一種古樸而又迷人的戀愛習俗,凱棠一帶也就成為著名的“摸奶之鄉”。
農曆“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在我們雲南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有各種各樣的神秘節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窩家彝族鄉的“摸奶節”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因為生意上的原因,我們跑雙柏的機會較多。一次,雙柏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窩家?”我們都說沒有。朋友說:“窩家的鬼節很熱鬧的,過不久就是七月半了,到時邀請你們一塊去玩啊。不過因為是山區,路不太好,來時要開越野車才行。”我們眾口一致:“好啊好啊。”
我們本來都偏愛旅行,特別是去那種又偏僻又落後還透著原始痕跡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就更不用說了。何況又聽朋友介紹,雙柏縣窩家的“鬼節”還有另外一個叫法----“摸奶節”。據傳當地的未婚男女會在這一天出門趕集,找物件。一旦對上了象,就會手牽著手鑽進山坡上的松樹林子裡......而更多的人,包括外來的遊人,如果在街上遇見喜歡的姑娘,都可以摸一摸姑娘的胸部。在這一天裡,被摸了的姑娘是不會生氣的。
如此純樸的民風,真是令人嚮往啊!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們一行五人(都男的,呵呵)早早趕到事先約好的匯合地----水塘鄉岔路口。見到了雙柏公司派來的嚮導-----是他們公司裡的業務部門經理,姓魏,一位女同志。我們過去已打過交道,還算熟識。在水塘吃過中飯,立馬上路。一路上我們迫不及待地問這問那。
“到窩家還有多遠?”
“還有七八十公里路罷。”
“真的很熱鬧嗎?”
“當然啦,你們沒有注意到這一路上都是外地車嗎?”
“真的...真的...可以...不會生氣嗎?...不會被人抓吧?”
小魏笑笑,沒有回答。
我們想人家女同志嘛,當然不方便回答,便不再問。於是開始欣賞窗外的風景。
(插播一段廣告:人生就象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越過了一座又一座青山,趟過一條又一條山澗,嚮往已久的窩家終於到啦。
窩家座落在一條山脊樑上,只有一條主街道和幾條巷道。四周青山環抱,山上青松翠綠,空氣清新。街道打掃一新,掛滿了熱烈歡迎之類的紅條幅和喜氣洋洋的彩旗,商家小販擺滿了地灘。空氣中飄蕩著熱情洋溢的彝族小調。
小魏帶領我們進了家小飯館,盛上當地最有特色的牛肉湯鍋,山茅野菜,還有一大缸農家自釀的米酒。小魏笑這說:“多喝點酒罷,這樣晚上才放得開。”我們信以為真,都道:“是啊是啊,酒壯慫人膽嘛。來來來,乾一碗。”
太陽落山了。酒足飯飽的我們湧上街頭。街上華燈初放,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空氣中充斥著更加熱情洋溢的彝族音樂和商家小販歇斯底里的叫賣聲。人們圍成一個個圈子,圈子中央搭起火架,這時會有幾個人圍著火架或彈琴,或吹笙。更多的人們在外圍行成一個更大的圈子,無論男女老少皆手拉著手跳起了彝族舞蹈。我們也加了進去,跳著,笑著,唱著,不時還東拉西扯,東張西望----心裡還掂記著最初的嚮往。:(
鄉村來趕集的姑娘倒是很多,透著一種樸素大方的美。卻總也不見有那個冒失鬼敢衝上去摸幾把。我們直犯嘀咕,好象上當了耶!
小魏說,當地人今晚是不會睡覺的,他們就這麼鬧到天亮呢。鬧到凌晨時分,累的人裡,也會有情侶悄悄離開。我們馬上接到:
“是去松樹林子裡嗎?”
“當然會有啊”
“那我們呢?”
“回賓館休息呀。”
......
第二天清晨,當我們乘車離開窩家有幾公里遠了,我們似乎還能夠聽到從窩家傳來的彝族小調:
阿老俵阿老俵
你要來哩嘎
阿老俵阿老俵
你要來哩嘎
不來麼就說不來哩話麼
莫讓表妹空等著.....
中秋時節,正是老家的人們收穫園田瓜果蔬菜的季節。
霜風一起,園子裡的瓜秧枯萎得只剩下藤梢上的幾團綠色,原先隱藏在瓜葉間尋不見的那些瓜,這時全都一個個顯露了出來。巖巷裡、土坎邊、果樹下,到處都是,樣子憨態可掬,全都老得上粉,白撲撲的。柿樹上的柿子,也漸漸有了一團團好看的紅暈,一個個從枝葉間探出頭臉,向人們招搖。地裡的辣椒,早已紅彤彤一片,一嘟嚕一嘟嚕的,宛如一串串大紅大紫的風鈴在秋風中搖曳。
這情景,讓那些想在中秋節的夜晚,討得一份好彩頭的人們,看得心裡直癢癢。
因為在我的老家,中秋月圓夜,入園偷摘瓜果蔬菜是不算偷的,大夥謂之“摸秋”。聽老輩人講,“摸秋”是為了第二天能捱到主人的“噘”(方言即“罵”的意思)。據說主人“噘”得越兇越狠,“ 摸秋”人的運氣就會越來越旺,做事情就會越來越順,身體也會越來越好。但這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頭天夜裡的“摸秋”,“摸秋”的人必須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不被主人家發現。否則,主人家的“噘”,就不會變得那麼靈驗。
當然,主人家的“噘”,其實也並不是真的開“噘”,頂上天也就是主人和“摸秋”人之間都心知肚明的一場笑罵而已。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摸秋”的人不守規矩,破壞了人家的果樹和菜園,或是讓主人家一次失去的東西太多,而主人家又特別在意那些東西,早給它安排好了用場。遇到此類情況,主人家常會抑制不住心頭的怒火真的開罵。但這樣的事,在我的老家發生得極少。
“摸秋”講究做得“神不知、鬼不覺”,頗有點像小孩子玩的“老鷹捉小雞”遊戲。一個要去“摸”,一個又假意護著讓你不那麼容易“摸”到,相互間鬥智鬥勇。於是,老家的“摸秋”,一直格外地有趣。常常有主人到了中秋那天,趁著傍晚時分故意在瓜果蔬菜邊設下一些“摸秋”人意想不到的障礙,以增加其“摸秋”的難度。往往是“摸秋”的人偷偷摸摸,費了老大工夫才來到瓜果蔬菜邊,可還未等伸手去摘,就一不小心弄出了聲響讓主人家發覺,或是讓黑暗中的野刺扎痛了手腳,這都會引得藏在一邊的主人捧著月餅“哈哈”笑個不停,一個勁說“摸秋”人的水平太差。
因而,一到中秋,“摸秋”就成為了我老家鄰里間的一場成人的快樂遊戲。即便家裡的瓜果蔬菜成熟得特早,等不及到中秋就已收穫,收穫時也要特意地留下一些,以便讓“摸秋”的人在中秋的夜晚有東西可摸。在老家人眼裡,中秋“摸秋”去誰家,那是人們對那戶人家的看重!正因為如此,那些在當地人緣頗好的人家,中秋的月夜裡,有時就會遭遇到幾路來“摸秋”的人。
“摸秋”,其實並不在乎“摸”的東西是多是少,是好是壞,“摸”的就是那一份刺激、快樂、吉祥。倘若有哪戶遭遇了“摸秋”的人家,第二天一早因為忙,而無暇顧及檢視頭天夜裡是否丟了東西,來為“摸秋”人送上幾句“噘”,便立馬就有假惺惺的人故意跑過來幫忙檢視,給主人家一個提醒。主人家於是就立刻醒悟,一邊遞茶遞煙,一邊指著來人一通笑罵。
馬奶是蒙古族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是草原上生產馬奶的季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遊點舉辦了一次馬奶節。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 ...
1、談婚論嫁的人夢見摸女人的奶,說明親人有意見,不可灰心,終有希望成婚。
2、創業的人夢見摸女人的奶,代表順利有財得,注意小人中傷。
3、懷有身孕的人夢見摸女人的奶,預示生女,春佔生男,勿過勞累傷身。
4、準備考試的人夢見摸女人的奶,意味著順利錄取。
5、打算出門的人夢見摸女人的奶,建議不 ...
馬奶節是內蒙古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八月末,蒙古族就要舉行為期一天的馬奶節。馬奶節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馬奶節代表著在這個收穫的季節,牧民們為了祝願健康、幸福、吉祥,人畜興旺。讓我們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看看吧。
馬奶節:蒙古民族每年夏季開始擠馬奶和中秋停止擠馬奶時,牧民們都要舉行 ...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而佤族是一個以黑為美的民族。他們認為黑色是健康的象徵,而摸你黑這個傳統節日更能體現出這一點。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佤族文化吧!
佤族是一個以黑為美的民族,佤族認為黑色是勤勞的象徵,是健康的象徵。因此,阿佤人的服飾幾乎都是以黑色為基調。早在過去, ...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